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区石油和化学工业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依托现有产业、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装备水平和质量效益,行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截止“十二五”末,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48家,从业人员47529人。实现工业总产值约900亿元,工业增加值195.7亿元,年均增长15.6%,是“十一五”末的2.1倍,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0%,对全区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24%,全区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化工企业4家。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煤基聚乙烯、聚丙烯、聚甲醛等现代煤化工产品均实现零突破;原油加工、电石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稳步增长。煤制烯烃产能占全国已投产项目的五分之一强,电石产能居全国前三位,氰胺产能居全国首位。石油和化学工业已成为全区总量最大、贡献最高、发展最快的行业。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化工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547.6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26.1%,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95亿元。现代煤化工迅速崛起,重点实施了神华宁煤60万吨/年甲醇、6万吨/年聚甲醛、2×50万吨/年煤制烯烃(MTP)项目,宝丰能源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煤制烯烃(MTO)项目,中石化长城能源120万吨/年煤基多联产项目,形成产能562万吨,产值占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实现了从传统煤化工到现代煤化工的转变。石油化工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中石油宁夏石化建成了全区最大的500万吨/年炼化技改项目,整齐运转良好。电石化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建成了大地循环13万吨/年聚乙烯醇(PVA)项目等深加工项目,电石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产业循环链不断延伸,形成了煤-甲醇-烯烃、电石—石灰氮—氰胺—胍盐、电石—氯碱—聚氯乙烯(PVC)等产业链,构筑起以化工副产品、废气、废渣综合利用为补充的共生网络,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关联度较高的化工产业集群。
(三)产业布局日趋完善。
依托资源、技术等比较优势,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整体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生产中心,以中卫工业园为主的化工中间体、农药精细化工生产集聚区、以石嘴山生态经济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电石深加工、ADC发泡剂等特色生产聚集区。各聚集区基本形成了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实验室及轻烃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成了宁夏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宁夏煤化工检测重点实验室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神华宁煤、中石油宁夏石化、大荣实业、宝塔石化、中石化长城能源等化工企业均建设有企业技术中心,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神华宁煤改造创新GSP造气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石油宁夏石化全部采用国产化技术建成全国首套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大荣实业研发的以石灰氮、双氰胺为原料的新型农药、土壤改良剂在全国农业领域内推广应用。
(五)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大型化、密闭化、节能化成为行业发展主流,一批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主要装备水平居全国先进水平。现代煤化工建成了全国单套产能最大的煤制烯烃(MTP)装置,亚洲最大规模的6万吨聚甲醛生产装置、全国最大的30万吨醋酸及45万吨醋酸乙烯生产装置;即将建成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是世界上单体投资最多、装置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宁煤集团自主开发生产的、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干煤粉气化炉(宁煤炉)已开始出口美国等国家。电石化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密闭电石矿热炉(6×80000kVA)生产装置、全国首套利用电石炉尾气生产合成氨的循环经济生产线。精细化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5万吨蛋氨酸装置。
(六)节能减排稳步推进。
通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淘汰了电石、石灰氮等落后产能153万吨。实施了电石炉尾气回收利用、电机变频节能改造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甲醇综合能耗下降14.8%,烯烃综合能耗下降19.0%,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5.4%,原油加工综合能耗下降5.7%,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节能效果显著。实施电石炉尾气联产合成氨,电石炉废渣制水泥等多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6%,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从发展形势看,一是“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将从低速增长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目前处于低谷期的发达国家有望实现缓慢复苏,此外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将继续拉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出口。“一路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国与沿线油气资源产出国深入合作,提升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资源保障能力,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有利于开辟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增加新的发展动力,为我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二是我国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为石油和化工产品创造了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求;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以及建设呼包银榆经济带、能源化工“金三角”、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等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速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将为我区现代煤化工、电石化工等高载能产业在新常态下注入新活力。三是国家给予了在宁夏全域内陆开放先行先试、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银川综合保税区的战略平台和政策资源,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和利用好这些优势和条件,有利于促进我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建立市场化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提升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企业竞争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夏工业和两化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石油和化学工业要做优做强现代煤化工,改造提升传统化工,培育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品,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之都,支持建设一批石油和化学工业重大项目。自治区政府适时出台电价、融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降成本”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煤化工、石油化工、电石化工等企业提质增效,这为我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发展条件看,我区具有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基础条件和巨大潜力。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中西北地区的战略支点,同时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向西开放的必经之路,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二是资源优势突出,我区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已经探明储量380亿吨,居全国第6位;电力装机容量29200MW,人均电力装机容量1.3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级油气田——陕甘宁盆地长庆油气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达7000亿立方米,同时西气东输、西油东送,长庆输油管道都从境内通过,能源过境大通道已经形成,有利于规划建设国家大型能源加工转化储备基地,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资源。三是发展基础较好,全区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现代煤化工、电石化工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是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研发基地、世界最大的氰胺化工出口基地。四是专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产业,以实践培养人才为重点,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步伐加快,与中东、东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口岸通关合作不断深入,合作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
(二)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形势看,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发达经济体凭借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推进化工原料多元化、产品高端化,中东等传统油气资源出口国也努力向下游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延伸,这些都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原油市场剧烈振荡,原油价格大幅下挫,石油、炼化等上游企业及现代煤化工等新兴产业受到很大影响,影响行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也造成企业发展中的阵痛,传统化工行业去产能加大经济下行压力,短期内投资拉动需求较弱,行业运行压力依然较大;国内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和化学工业缺乏竞争力,产能退出渠道不畅,退出涉及人员安置、债务化解、上下游产业等诸多难题,企业普遍经营压力较大;中低档加工产能也出现过剩,企业开工率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材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银行开始收紧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发放,化工传统行业出现银行抽贷、压贷等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紧张的问题突出;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产能供给过剩、成本上涨过快、产品价格下降等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行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
从存在问题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加快。从产品结构看,受资源赋存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化工产品“两高一资”特征明显,发展方式粗放,化肥、炼油、电石、轮胎、PVC等主导产品占全行业总产值超过80%,精细化工比重不足6%;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比重不足20%,行业总体上呈现出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市场竞争力差。从产业结构看,部分化工行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以现代煤化工为例,深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烯烃领域,处在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环节,交通、建筑、包装、航空航天、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需要的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基本处于空白,产业链延伸还有很大的空间。二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主导产业产能普遍过剩,产需配比不合理,全区化工产能利用率72%,低于全国79%的平均水平,其中电石仅为53%,合成氨不足30%;全区仍有16500kVA以下电石炉、隔膜法烧碱、6万吨以下硫酸,小规模石灰氮、双氰胺、硫化碱等高耗能、高污染产能需要淘汰,但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三是生产要素制约日趋严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且短期内仍将保持低位运行,严重制约我区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虽然我区积极探索电力直供模式、电力直接交易等电力体制改革,但化工企业用电价格仍高于周边省区,直接影响了我区化工产品的竞争力;我区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水资源相对匮乏,“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作为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对水资源的需求尤为突出,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将制约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四是技术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全区企业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27位,2015年企业研发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足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较少,技术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工程化能力较弱,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难以对石油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五是节能环保约束进一步加大。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远高于全区1.8吨标准煤/万元水平,行业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宁东基地煤化工项目投产将使能耗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将增加2300万吨标准煤,全区万元增加值能耗将大幅上升,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节能工作和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六是园区配套能力滞后。全区可生产化工产品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配套功能滞后,产业格局雷同,准入条件偏低,园区特色不明显。针对化工生产的水资源、电力资源、环保资源等生产配套能力薄弱,资源环境硬约束明显;化工园区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现代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技术、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缓慢,普遍缺乏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体现园区特色的综合性研发机构。
(三)前瞻性分析。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将稳增长和调结构作为行业发展的两大主要任务,将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两大主攻方向。现代煤化工方面,截止2015年底已形成产能煤制油278万吨,煤制天然气31.05亿m3,煤制烯烃792万吨,煤制乙二醇212万吨,受石油价格动荡、水资源及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现代煤化工未来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烯烃行业提升非石油基产品在乙烯和丙烯产量中的比例,通过原料多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自给率;芳烃行业生产将以石油路线为主,并积极促进煤制芳烃技术的产业化,推进原料路线多元化和芳烃—聚酯一体化产业化建设;技术方向重点推广煤制超清洁油品、低阶煤的分级分质利用、煤制天然气、煤炭与石油的综合利用与煤制重要化学品技术的升级示范。传统化工方面。截止2015年底已形成产能石油炼化71000万吨,电石约4500万吨,尿素约8900万吨,国内现有炼油、电石、氮肥、烧碱等传统化工均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未来发展主要为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为目标,炼油行业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到2020年使我国油品质量全面达到国际标准;电石行业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电石炉逐步大型化,产能将进一步萎缩,电石产业下游将降低电石法PVC产品比重,进一步加大1,4-丁二醇、醋酸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化肥行业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总量、改善原料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提升节能环保水平、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将成为化肥行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提高以非无烟煤为原料的产能比重,大力发展增值尿素及车用尿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先进煤气化技术、净化技术的推广和大型合成装置的开发,鼓励化肥生产企业向现代农业提供技术的服务型企业转变。精细化工方面,截止2015年底全国化学农药产量374万吨,蛋氨酸产量约135万吨,未来农药发展进一步淘汰高度、高残留、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开发推广农药及其中间体的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先进适用污染物处理技术,提升农药产品的环保水平;蛋氨酸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为着力提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提高装置竞争力。化工新材料方面,围绕服务于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疗健康及国防军工等领域,开发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提升工程塑料工业技术,加快开发高端产品,加强应用研究;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发展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及新能源用功能膜材料;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及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结构调整和创新提质为主线,以优化产业布局为路径,以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为根本,加快推进化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优做强现代煤化工、改造提升传统化工、做精做深精细化工,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着力构建技术先进、产业协调、布局合理、绿色安全、开放融合的新型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并举,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中壮大现代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引导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产能整合,严控新增传统产能,改造提升电石、化肥、焦化等传统产业的设备与技术层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调优存量,腾出资源要素、市场空间支持有前景的企业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增强供给效率和活力。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后发优势并进,加快培育持续增长新动力。把培育内生动力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高端产业转移,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与人才等高端要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资源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积极培育后发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安全并重,着力构建绿色安全产业体系。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狠抓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由资源要素依赖、环境污染严重的粗放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着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力求产业发展与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相统一,实现工业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力,深入强化创新发展新平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在现代煤化工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向高端跃升。同时要积极引进吸收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技术成果,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全面开放与协调合作并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自治区对内、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拓宽视野,以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态度参与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发展,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建设国内外最先进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和全区产业升级的样板为目标,打造世界煤制油高地;优化升级石油化工、电石化工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石油和化学工业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低碳循环安全发展。
——规模总量目标。
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全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产值2100亿元,增加值390亿元,年均增速15%,成为宁夏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培育产值100~300亿企业2家,300~500亿企业3家,产值大于500亿企业1家。
——投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其中新建及扩建项目投资17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5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占比23%。
——结构调整目标。现代煤化工产业增量进一步扩大,传统化工产业存量进一步优化,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比重进一步提高,石油化学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现代煤化工产能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产值比重大于50%;传统化工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产值比重控制在30%以内;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超过20%。电石、合成氨、焦炭产能分别控制在500万吨、210万吨、1200万吨。全面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化工产品的增长,淘汰国家明确规定的落后产能,提高终端产品比重。
——技术创新目标。全区研发投入进一步增长,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持续推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到2020年,全区规上化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建成国家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技术创新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节能减排目标。到2020年,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以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以优化区域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方向,整合区域规划,优化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空间布局,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一核牵动、两基支撑、多区发展”的产业布局。
1.现代煤化工核心发展区
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宁夏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核心载体,坚持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一体化的原则,高水平推进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基乙二醇、煤基芳烃和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围绕煤制油、煤制烯烃两条主线,引领煤化工向高端化、集群化和清洁高效利用方向发展,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为千万吨级现代煤化工生产中心,打造成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之都。
2.特色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
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分布特征,重点打造石嘴山特色精细化工基地和中卫特色精细化工基地。
石嘴山特色精细化工基地。充分发挥石嘴山地区已形成的电石化工产业基础,坚持以增链、补链、强链为发展方向,培育发展协作配套产业,推动产业链循环闭合,重点发展电石深加工、农药、橡胶轮胎、水合肼、ADC发泡剂等特色产业。把技术创造和创新驱动作为石嘴山特色精细化工基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陆路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打造全区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
中卫特色精细化工基地。依托中卫地区现有产业优势,坚持发展以“专、特、精、深”为特征的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添加剂、新型农药、化工染料中间体精细化工产业,全面提升精细化工技术水平及产业层次。
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
围绕宁夏各地区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体质增效的原则,加强分区引导,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银川依托现有石油化工、化肥、橡胶轮胎为主要产业基础,稳定总量,以提质增效为突破口,改造提升炼油装置技术水平,适时对佳通轮胎进行搬迁改造;吴忠地区重点提升聚氯乙烯(PVC)工艺技术水平,积极向高端特种树脂、专用树脂方向延伸;固原地区紧紧围绕当地岩盐资源优势,切实加快盐化工产业发展的研究论证与推进实施,努力开创固原化学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持续增长新动力。
1.做优做强现代煤化工,夯实工业稳增长根基。
(1)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核心载体,统筹能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清洁利用煤炭资源,突出煤制烯烃一条生产主线,明确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实施计划,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断完善自主技术,加强技术间的耦合集成,提升烯烃技术水平和能源转化效率,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基烯烃生产基地;发展煤制油一个建设重点,开展单系统年处理原料煤百万吨级中低温干馏制油为主要产品路线的大规模煤炭分质利用示范,实施煤制油领跑者计划,推进煤炭间接液化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打造世界煤制油产业高地。拓宽煤化工多条产业链,按照精细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沙特基础工业公司70万吨烯烃及下游产品一体化建设项目、神华宁煤碳基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项目等,发挥煤制烯烃、芳烃等原料优势,积极延伸现代煤化工产业链,推进产业间、企业间、上下游间的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之都。完善煤化工产业配套,围绕节水、环保、碳减排和产品高值化等目标,开展新型高效催化剂、自动控制、装备制造、废水处理、脱硫、分离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配套,促进产业效益整体提升。到2020年,现代煤化工产能达到2000万吨,实现产值1100亿元以上。
2.改造提升传统化工,助推调结构提质增效。
(1)发展思路与目标。
石油化工。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升品质,融合发展的原则,全面改造提升现有原油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提高炼油装置开工率,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与世界发达国家油品质量接轨。发展原油产品深加工,提升现有催化加氢、裂解、延迟焦化等工艺技术水平,完善油品调配技术,提高副产品、废气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PTA项目,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形成煤化工、石油化工、现代纺织产业链。到2020年,全区原油加工能力稳定在1350万吨左右,成品油质量全部达到国Ⅴ、国Ⅵ标准,原油加工产能利用率达到85%以上。
电石化工。全区电石化工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总量控制原则,不再审批新建项目,存量产能只减不增;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原则,调整现有生产企业结构,实现资产重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大、16500kVA以下电石炉逐步淘汰;坚持循环发展原则,通过产能置换,腾挪要素,将优势资源配置到循环产业链,鼓励电石尾气制合成氨、电石渣制水泥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只生产单一电石产品、没有循环发展或循环技术不高附加值偏低的电石炉有计划重组;坚持就地深加工原则,提高以电石为原料生产石灰氮、双氰胺、胍盐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重点在提高石灰氮产品质量、石灰氮生产电子级双氰胺、食品级双氰胺等方面有所突破;开发氰胺下游广谱型杀虫杀菌剂新型农药、新型土壤改良剂、生态多功能性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以电石为原料的聚乙烯醇、乙二醇、1,4-丁二醇、醋酸乙烯产业发展;稳定发展以电石为原料生产聚氯乙烯产业。到2020年,全区电石产能控制在500万吨,行业产值达到250亿元,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就地转化率达到80%以上,电石炉尾气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电石化工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电石下游产品产值占整个电石产业的80%以上。
化肥。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采用减量置换原则,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原则上不再新建以天然气和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逐步淘汰中小型合成氨装置、有条件的搬迁改造非化工园区大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兴尔泰集团12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茂原生物腐植酸、海藻酸增值化肥项目,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项目等;进一步开拓尿素下游新产品,锌腐酸尿素、多肽尿素、尿氨尿素、玉米专用尿素,三聚氰胺制甲醛树脂,同时扩大合成氨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覆盖面;积极引导化肥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农化服务一体化企业转变。到2020年,全区合成氨产能控制在210万吨,尿素产能270万吨,复合肥产能250万吨,其中硝基复合肥产能120万吨,位居西北第一,增值尿素占全国尿素产量的比重达到平均水平以上。
焦化。焦炭产能控制零增长,加快焦化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以宝丰能源集团宁东循环工业园循环改造二期项目为依托,构建焦化一体化产业链,整合全区煤焦油加工资源,形成以宝丰能源、宝廷新能源、庆华集团为代表的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萘、蒽油、酚油等煤焦油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加强煤焦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及其它副产品回收,发展焦炉煤气制LNG,焦炭气化制烯烃等项目,提高焦化副产品的附加值。到2020年,全区焦炭产能控制在120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率达到85%以上,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做精做深精细化工,形成共同发展产业体系。
(1)发展思路与目标。
引导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有特色、深加工的化工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地域资源优势,“专、特、精、深”行业特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鼓励发展产业链耦合、上下游配套的中高端化工项目,重点抓好农药、饲料添加剂,化工中间体等精细化工项目。宁夏新安、宁夏瑞泰发展以光气为主要原材料的氨基酸类农药化工,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向酰胺类、磺酰脲类发展,逐步增加草铵膦、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等新产品,逐步增加单剂和复配制剂生产提高附加值;重点建设紫光天化饲料级蛋氨酸、乙征生物酶等项目;扩大以华御为代表的焦化苯深加工生产规模,发展氯化苯、邻(对)硝基氯苯等市场需要的化工中间体,提高当地焦化苯深加工率。到2020年,精细化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4.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
(1)发展思路与目标。
实施提升品质、原料配套、下游延伸战略,形成化工新材料垂直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聚丙烯、聚乙烯等发展水平,加快聚碳酸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酰胺(PA)等空白品种的产业化;突破现代纺织上游关键化工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积极延伸发展聚氨酯、3D打印材料等下游高端制品并加快化工新材料在新应用领域的推广。深入推进120万吨PX、PTA项目、300万吨通用树脂系列产品、60万吨工程塑料及特种树脂系列产品、40万吨专用化学品系列产品、30万吨高性能合成橡胶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化工新材料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
5.建立负面清单,促进结构调整。
依据国务院制定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限制和淘汰产业目录的通知》,建立自治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负面清单”与“能效指南”管理制度,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能效指南”管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把由限制类、淘汰类目录、产品能耗限额、设备能效限定值构成的“负面清单”与由能能效标杆值、节能评价值、新建准入制构成的“能效指南”有机整合,“负面清单”重点指向“压和减”,具有约束性、强制性,旨在推进产业转型调整,拓展产业升级新空间;“能效指南”重点指向“新和增”,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旨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将“负面清单”管理与产业规划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环保及安全要求、技术法规标准、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手段结合起来,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防御体系,积极推进“负面清单”工业结构调整模式。
(三)推行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安全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生产方式,推进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实现资源共享、低碳环保安全发展。
1.深化共生耦合,提高循环效率。
完善企业内的小循环。以“三废治理”为方向,积极引导企业在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作为有力抓手,推广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电石炉气生产合成氨、电石渣生产水泥,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对实现效果较好的企业给予政策引导或财政补贴。构建园区间中循环。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发挥各自产业链条的核心优势,向“大而全”的合理结构发展,并通过关联企业的集中布局;推进废甲醇回收综合利用、废旧催化剂循环利用、现代煤化工废渣提取氧化铝、电石渣制水泥等园区循环经济,使上游化工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做到物尽其用和“零排放”;推广以尿素为原料的ADC发泡剂循环经济产业、以电石为原料的醋酸乙烯及下游循环产业,使全区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间的大循环。建设开放性化工产业结构,进行多产业的组合和连接,发展热电化一体化产业链,煤化工、石油化工、生态纺织一体化产业链,推进上下游一体化产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利用和消解,增强区域间产业的互补性和依存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推动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
2.坚持环保发展,实现环境友好。
针对我区化工环保中存在的废水、固废、危废、气体排放存在的难题,积极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重点推广煤化工节水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ADC发泡剂无酸缩合技术,有机化学原料、农药、染料、部分精细化工等行业排放的含芳香烃、卤代烷烃、有机硫磷化合物、高浓度氨氮等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削减技术和治理技术,突破一批行业废水治理难点。全面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围绕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气化炉渣、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废物资源化第三方技术与运营服务,注重多产业协同链接,形成化工固废多金属选择性强化分离等核心技术,重点推广从粉煤灰、气化炉渣中提取氧化铝、空心微珠、分子筛以及稀有金属,实现化工固废高值化利用,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固废清洁化与规模化消纳。统筹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支持现有处置机构增加处置种类、扩大处置规模,积极稳妥发展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和预处理服务行业,鼓励发展专业的危险废物运输企业,鼓励持证单位参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危险废物应急处置工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为企业开展治理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到2020年,全区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固废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3.强化安全发展,提升本质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鼓励化工企业使用先进的自动化监控、避险、个人防护、灾害监控、安全控制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提升生产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职业卫生标准化创建,尽快建立对达标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的制度,在每个行业树立标准化工作标杆和样板,打造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加快危化企业搬迁改造,组织开展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工企业摸底调查,确定搬迁入园和停产关闭企业名单,形成本地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化工园区生产安全整顿。推进应急协调机构与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各类救援队伍之间畅通的应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化工企业聚集区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建设;建立救援队伍社会性服务补偿机制,推动没有建立专职救援队伍的高危行业企业与有资质的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协议,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完善全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探索安全生产大数据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水平。鼓励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四)坚持驱动创新,培育转型发展新动力。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创新引导和投资力度,力争在煤气化、煤液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1.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煤制油调和技术、煤化工能源利用率技术、PVC低汞合成技术、新材料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研发专项计划,集中力量对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技术进行攻关。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途径,带动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升级。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化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5%以上;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打造一批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院地合作,共同建立研发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依托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联盟,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发挥宁夏科协产学研合作平台对接作用,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推动上下游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按照产业链形成创新链,共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重大科技专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争取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为宁夏石油和化学工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3.培育一批创新人才。
紧扣宁夏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战略,谋划实施一批特色人才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带动一批大项目,不断增强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支持以宁夏大学、宁夏理工学院、银川大学为重点的大专院校化工人才培养,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煤化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等工程,通过技术项目对接、产学研用结合、高新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引进高端智力,利用“闽籍院士闽宁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向我区集聚,着力引进创新团队和产业领军人才,通过技术项目对接、产学研用结合、高新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培育创新人才。争取到2020年,争取引进10名以上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和培养技术专家30人,高层次管理人才100人;培养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50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0人以上,建设一支与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五)实施“互联网+”工程,释放发展新活力。
1.深入实施两化融合。
贯彻落实《全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动计划》,加快石油和化学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依托神华宁煤、中石化长城能源等化工龙头企业及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重点推广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健康、安全、环保)解决方案,推广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深度融合,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综合集成水平。以工程项目为依托,按照引进、开发、创新、再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开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形成我区化工装备自主研发创新体系,重点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大型装备的引进创新工作,开展技术攻关行动,逐步实现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配套。到2020年,行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2%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以上。
2.推广智能工厂示范。
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破一批化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化工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智能工厂在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
3.建设智慧化工园区。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代表,通过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园区内外关键资源信息,构建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能源、智慧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为化工园区政府、企业乃至公众提供泛在的智慧服务,形成园区智慧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于化工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能力提升,从而促使化工园区在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4.打造服务创新平台。
围绕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石油和化学工业向中高端融合发展,鼓励石油和化学工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园区建设和应用工业云平台、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资源的开放共享,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仓储加工、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石油和化学工业云生态系统。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化协同制造、工程技术咨询等新业态,支持龙头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协同创新和互动发展,提升企业对物流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发平台转化,培育一批石油和化学工业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企业。
(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以构建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宁夏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依托宁东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基地,深化区域能源开发合作、推进宁东一鄂尔多斯一榆林能源化工“金三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境外投资、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中东、中亚等地区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建设国家大型综合能源化工生产基地,以及能源化工、新能源开发区域性研发创新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条件的能源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采取直接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从事资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能源集团,实现能源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在中国—阿曼(杜古姆)产业园、中沙工业园等境外园区建设生产基地,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战略,深化贸易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我区建设内陆经济开放型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依托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全面落实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低关税、出口退税政策,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扩大高端产品出口比重。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自治区经信委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全区推动《宁夏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区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职能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特别要建立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加强自治区、县(市、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全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和区域布局。各市、县(市、区)职能部门,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做好本地规划衔接工作,不断细化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确保本规划全面实施落实。
(二)加强财税金融支持。
研究出台自治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意见,协调落实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所需资金、土地、税收等各项经济政策,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宁夏现有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金、担保基金等政府基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主动研究人员密集区化工企业异地搬迁改造政策,合理利用国家政策资金与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和化工园区生产安全整顿。对化工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给予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优惠,申请国家减免煤基油品消费税等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支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充分发挥我区煤炭资源优势及现代煤化工工程技术优势,继续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低阶煤提质技术研发和示范,开展单系统年处理原料煤百万吨级中低温干馏制气、制油为主要产品路线的大规模煤炭分质利用示范,逐步实现“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促进我区煤炭分质利用和提质技术水平的提高。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配置规划(2016~2020)》,优化水资源配置,分解石油和化学工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鼓励节水挖潜和水量置换实现用水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把好项目准入关,关停并转工艺落后、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加大现有化工企业节水改造工程力度,实行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积极开展水权交易,提高中水回用率与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加大现代煤化工节水技术推广工作;加强企业用水制度建设,创建节水型示范企业和节水型示范园。完善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自治区输配电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煤炭、发电、用电大户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电价调节机制;启动电力直接交易试点,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和交易平台,逐步放开电力直接交易,有效降低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用电成本;拓展提升宁夏电力需求侧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或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供需平衡保障水平。
(四)加强行业管理。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减少审批程序,强化审批监督,缩短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服务,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确保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增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的功能,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情况,组织制定“行规行约”并监督实施,协调维护企业利益,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企业能效对标,制订行业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指南,明确淘汰类、限制类目录及产品能耗限额,在电石化工、焦化、化肥等行业先行开展能效对标,实施差别化政策。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实施异地搬迁和更新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要制订“十三五”期间资产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项目建设具体实施规划,为本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健全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控制、引导产业增量,调整、优化产业存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以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提高“产业门槛”,运用市场法律手段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引导投资转向低能耗物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下游制造和服务业,化解过剩产能。完善新增项目的能耗和排污总量控制机制,落实新上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指标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形成能源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激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六)强化园区功能。
按照产业聚集度要高、规划布局要合理、发展方向要明确、区域性配套要合理、管理遵循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总体发展要求,明确化工产业定位,新建化工项目必须入园,建立入园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积极承接退城入园及产业转移项目。强化园区安全管理,开展化工园区整体安全风险评估,实施工业园区智能化监控封闭式管理,提高快速反应救援能力。推进园区两化融合,建立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园区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网上交易、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建设和完善公共道路、市政雨排水、区内公共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供水、供电、供热、工业气体、公共管廊、污水处理厂、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设施等公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