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宁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冶金和有色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5-11 09:51:54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引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丰富的煤电资源,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技术装备、产业链延伸、新材料产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十二五”末,全区冶金和有色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115户,比2010年减少了58户;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工业总产值达612亿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达到101.5亿元,年均增长1.8%;对全区工业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产品产能迅速扩张,产量实现倍增,活性炭、电解锰、金属镁、碳化硅和铁合金等产量稳居国内第一梯队,分别占全国的50%、40%、20%、20%和10%,成为世界最大的金属锰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炭基材料生产研发基地、铝镁合金和冶金炉料生产基地。钽铌铍稀有金属市场进一步巩固,钽丝、钽粉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25%,成为全球重要的钽铌铍稀有金属生产研发基地。
       二、装备水平全国领先
       “十二五”期间,全区冶金和有色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大型化、密闭化、节能化成为行业发展主流,一批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主要产品能耗居全国先进水平。铁合金行业建成国内单台容量最大的63000kVA矿热炉,25500kVA及以上矿热炉占全部炉型的78%,微机控制及自动加料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低压无功补偿等节能技术全面推广;电解铝行业在全国率先建成单体最大的400kA铝电解槽,新式阴极钢棒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电解锰行业开发应用了多管式移动床还原炉焙烧技术,解决了进口锰矿石除铁成本技术瓶颈,全面装备RPP节能型电解槽,天元锰业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凸显;碳化硅行业建成了全国单体最大的40000kVA冶炼炉;稀有金属行业突破了高比容钽粉及细直径钽丝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开发的超导铌腔加速梯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产业链延伸取得新突破
       依托资源、技术等比较优势,围绕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建成一批“增链补链”项目,重点行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钢铁行业由单一的炼铁—钢坯、炼钢—轧材生产线发展为选矿—炼铁—炼钢—轧材全产业链,实现了连铸连轧;金属锰行业形成以石膏制酸—电解锰—锰渣综合利用,铬铁、镍铁—稀土彩钢板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铝行业建成了广银铝业30万吨铝加工项目、锦宁巨科20万吨铝板带箔生产线,铝资源的就地转化率提高到40%,青铜峡能源铝业实现了煤电铝一体化发展;金属镁行业形成“矿山—兰炭—铁合金—金属镁—镁合金—镁合金压铸”的全产业链模式,镁合金深加工技术取得新突破。
       四、新材料产业实现新跨越
       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主导产业升级、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拓展,新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形成较大发展规模和经济优势。稀有金属领域,依托钽铌铍钛等稀有金属新材料特色高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了细直径钽丝、一氧化铌、铍铝合金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提升了我国钽铌铍的世界话语权。铝镁轻金属领域,实现了铝棒材、板带规模化生产,广银铝业铝合金棒出口瑞士奥利伯斯给奔驰、宝马高端车及富士康做相关配套;突破了镁合金零部件产业化应用难题,实现镁合金自行车轮毂量产。钢铁领域,由普钢向特钢转型,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军品特种钢丝绳系列产品、稀土彩钢板新材料等,填补了国内空白;铁合金领域,产品向特种合金、多元复合合金等方向发展,微合金钢炉料和特殊硅合金产品生产企业占铁合金企业总户数超过四成;炭基材料领域,开发出了氮化硅陶瓷制品、煤基高纯石墨等新产品,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光电信息材料领域,蓝宝石晶体、锂电池正极材料、氮化铝线路板实现规模化生产,大尺寸长晶技术不断突破,钠镍电池正极材料性能达到通用电气公司标准,氮化铝线路板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通过持续实施产业“补链”工程,冶金和有色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淘汰电解铝、铁合金、铜冶炼、铅冶炼等落后产能120万吨,腾退能耗空间180万吨标准煤。实施铁合金矿热炉尾气余热回收和余热发电、电解铝“双阴极钢棒技术”技改、金属锰RPP节能型电解槽改造等一批重大节能改造项目,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兆瓦,余热发电配备率达50%以上,铝液交流电单耗平均下降500千瓦时/吨,金属锰电解直流电耗平均下降1550千瓦时/吨。实施废阴极炭块回收高纯度炭素和氟化钠、废炭化硅和氮化硅耐火砖制备超细耐磨材料、镁还原渣制备特种水泥、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锰废渣等多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500多万吨。建成灵武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验区,引进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等领军企业,形成了再生铅锌、再生铝、再生铜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业和报废汽车、机械设备、废旧家电拆解等产业,为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增长模式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仍存在“两高一资”比重大、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整体效益不佳
       全区除稀有金属、金属锰外其他行业大多产能分散、产品结构单一,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15家,缺乏在全国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群体规模的优势和单体生产能力小的劣势存在巨大的反差。“十二五”期间,冶金和有色工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需求逐步放缓,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资金紧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等因素影响,一直在低需、低价和低速的态势下运行。综观五年的发展,全区冶金和有色企业生产大起大落,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生产经营呈现出“产量增幅较大、效益增幅较小”的状况,钢铁、铁合金、金属镁企业一度处于限产、停产状态,销售收入、利税指标大幅下降,全行业出现整体亏损。
       二、产品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对全区冶金和有色工业而言,当前既有需求不旺的问题,也有供不适需的问题,特别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问题更为突出。从产品结构看,受资源赋存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主要以传统的原材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电解铝就地加工转换化仅40%,低于青海80%和甘肃60%的水平;金属镁就地加工转化率仅20%,低于陕西30%和山西25%的水平,行业总体上呈现出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市场竞争力差。从产业结构看,虽然冶金和有色工业原材料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大部分行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以铝镁轻金属为例,深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压铸件和板带,处在产业链分工的低端环节,交通、建筑、包装、航空航天、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需要的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基本处于空白,产业链延伸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虽有中色(宁夏)东方、天元锰业等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但创新资源整合不够,平台体系开放性不足,未能形成较为广泛的资源共享,对行业的引领和支撑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开发的主体,研发投入费用严重不足,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全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家,国家和自治区技术中心10家,国家和国家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4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数量偏少。企业长期依赖设备带技术的引进方式,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和工程化、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科研成果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问题仍然是薄弱环节。企业缺乏创新意识,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高技术专业人才稀缺,产业技术熟练工人比例偏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两化融合滞后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把信息技术融合在产业层次、企业层次、技术层次、产品层次等工业活动方面的企业数量有限,依靠信息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2015年,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仅38分,低于自治区40.69分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34%,低于66%的全区平均水平。两化融合服务企业发展滞后,企业得不到个性化的二次开发,两化融合应用效果不佳。以铁合金和炭基材料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及两化融合缺乏系统规划和认识,“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普遍,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两化融合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五、资源优势逐渐弱化,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十二五”以来,内蒙、青海、甘肃等省区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扶持政策,其高载能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区域间产业同质化增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对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构成强大冲击,我区与周边省区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与此同时,国家对高载能行业,特别是冶金和有色工业的政策约束不断加强,金融信贷、环保压力不断加大,行业节能减排矛盾更加突出。新《环保法》的实施,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环保投入增加,运行成本也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国家将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冶金和有色工业为首批试点重点行业,短期也会增加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盈利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发明显,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面临全球经济复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历史性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区间、节能环保压力加大、企业经营不确定因素增加等问题短期内仍将存在。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将从低速增长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目前处于低谷期的发达国家有望实现缓慢复苏,此外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将继续拉动我国冶金和有色原材料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我国产能释放和化解库存压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大宗矿产原料和加工品的需求持续减弱,不少大型矿企陷入经营困境,国际矿业市场进入了并购重组的机遇期,这为国内大型矿企及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国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继续大力实施向西开放的战略,有利于冶金和有色工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自建、合建等方式建设境内外产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实现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推动中东阿拉伯国家及丝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开辟产业转移的新空间,增加新的发展动力,为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决定了冶金和有色等原材料工业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冶金和有色下游产品的超大规模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工程机械、汽车、航空航天、高铁、船舶等行业的发展,为特种钢材、铝镁轻金属和钽铌铍钛稀有金属等新材料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引导国内有效产能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投资、贸易、生产要素西移北上,将为宁夏冶金和有色等高载能产业在新常态下注入新活力。
       从区内看,“十三五”时期,是宁夏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一是国家给予了在宁夏全域内陆开放先行先试、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建设沿黄经济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等战略平台和政策资源,二是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和利用好这些优势和条件,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夏工业和两化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冶金和有色工业要依托现有产业体系和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鼓励发展钽铌铍钛稀有金属、镁铝合金、炭基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支持建设一批冶金和有色重大项目,将宁夏建成世界重要的钽铌铍、炭基材料制品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镁铝合金深加工产品基地;《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要》的出台、中阿产业园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园区的建设以及自治区政府适时出台的电价、融资、政府采购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将有利于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碳化硅等企业提质增效,为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挑战和压力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十三五”初期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缺乏强劲的增长动力,美国经济受“加息”预期影响复苏态势会有所减弱,欧元区经济受难民问题和“法国版911”影响再次陷入危机,日本经济受日元贬值和政府债务规模维持高位带来的风险复苏势头减弱,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面临不同经济困境,国际市场需求不会有显著增加,这将导致我国原材料工业生产短期内外需减弱。另一方面,美欧倡导实业回归,新兴经济体和我国形成同质化竞争,冶金和有色工业产能向国外转移障碍重重,再加上欧美国家实行超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倒逼人民币升值,冶金和有色产品成本也在提高。再者,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通过设置贸易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和保障就业,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为首要设限目标,国内过剩原材料产品出口仍会遇到较多困难。
       从国内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新旧动力正在转换之中,冶金和有色工业产能过剩,投资拉动需求减弱,运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进入周期性放缓阶段,基建、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冶金和有色产品应用消费领域需求持续低迷,下游行业需求难有较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原材料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冶金和有色工业缺乏竞争力的产能退出渠道不畅,退出涉及人员安置、债务化解、上下游产业等诸多难题,企业普遍经营压力较大;同时中低档加工产能也出现过剩,企业开工率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材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导向下,银行开始收紧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发放,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出现银行抽贷、压贷等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紧张等问题突出。
       从区内看,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明显。做大总量仍是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但考虑到经济周期性特征、资源环境约束日渐显现等因素影响,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很大,同时又面临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双重目标任务必须同步实现。“十二五”以来,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加上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破解能源资源约束任务艰巨。随着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氨氮排放增列为国家约束性指标,生态环保标准更加严格,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日益严峻。周边地区围绕资源、市场、项目、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区电力、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有所削弱,内蒙、青海等地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抱团组成产业联盟,对宁夏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等产能挤压态势加剧。
       综合分析判断,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虽然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形势,但从全局看,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只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和合理实施,补齐发展短板,营造有利于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的环境,“十三五”期间冶金和有色工业依然大有可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型中升级,在存量中调整,在增量中优化,大力实施产业优化、集群培育、创新助力、绿色低碳、“互联网+”等工程,将是提升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竞争力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冶金和有色工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引进重大项目和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实施“3335”战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企业降本增效;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开展“互联网+”行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冶金和有色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优化。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协调发展相结合,调整产品结构与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相结合,实现冶金和有色工业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实质性转变。
       坚持集群发展。按照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群、培育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发挥骨干优势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健全产业配套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多渠道引进、开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创新对全行业快速发展的贡献率。
       坚持绿色发展。突破冶金和有色工业能耗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瓶颈”,加快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狠抓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坚持融合发展。通过网络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整合,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两化融合,提升冶金和有色行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建设智能化工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区冶金和有色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建成“5大基地、1个示范区”,即:世界级钽铌铍稀有金属生产研发基地、全球最大的金属锰生产研发基地、全国最大的铝镁及铝镁合金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炭基材料制品生产研发基地、国家重要的冶金炉料生产基地、国家光电信息材料产业转移示范区。
       总量目标。到2020年,全区冶金和有色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力争突破亿元,实现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8%以上,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金属锰产能达到110万吨,占全球50%以上;金属镁产能达到30万吨,占全国20%左右;铁合金产能控制在400万吨,占全国10%左右;碳化硅产能控制在90万吨,占全国45%左右;电解铝产能控制在190万吨;钢铁产能控制在640万吨。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5%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严控钢铁、铁合金、电解铝、碳化硅等行业产能扩张,支持金属锰、金属镁、稀有金属、炭基材料等行业发展,主要行业形成从原料、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品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电解铝、金属镁和金属锰就地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0%、30%和20%,高附加值铁合金、碳化硅产品比重分别提高到50%和30%,钽铌铍钛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2%以上。
       产业发展目标。鼓励企业加快上游产业链整合,打通延伸下游产业链和产品链,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稀有金属、铝镁及铝镁合金、锰镍铬和稀土彩钢、铁合金、炭基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冶金和有色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集团的2-3家,过50亿的企业3-5家。
       技术创新目标。进一步提升冶金和有色工业原材料生产的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攻克一批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难题。到2020年,冶金和有色工业规模以上企业R&D支出占增加值比重达到5%左右,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6个、企业技术中心15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两化融合目标。“两化”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列入试点的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培育智能化制造企业5家以上;行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43%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7%以上。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3335”战略,即:做优做强三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三大新材料产业,大力实施产业优化、集群培育、创新助力、绿色低碳、“互联网+”等五大工程,实现冶金和有色工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第一节  实施产业优化工程
       着力推动冶金和有色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做优做强稀有金属、金属锰、镁及镁合金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炭基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粉末冶金三大新材料产业,改造提升铝及铝合金、钢铁、铁合金三大传统特色产业。
       一、做优做强三大优势产业
       (一)稀有金属。
       依托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特种材料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究平台优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突破钽铌铍钛下游应用领域的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主导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产品的拓展,重点推进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新材料在电子、精密陶瓷、电声光器件、硬质合金、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超导工业领域的延伸及应用,形成产品和技术的梯次配置,做到生产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保持稀有金属行业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到2020年,稀有金属行业产值达到70亿元,世界钽铌冶炼加工三强地位进一步巩固,钽铌铍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到80%以上,钽粉、钽丝世界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0%和60%,钛粉末及钛合金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钽铌铍钛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2%以上。
       (二)金属锰。
       依托宁夏天元锰业电解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电解锰院士工作站,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进行电解锰及下游产品生产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开展金属锰生产“三废”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加快金属锰系列产品开发,推进低硒锰片、脱氢锰片、氮化锰、低硫锰片、低氧化锰片等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拉长拓宽下游产业链,加快高纯硫酸锰、高锰酸钾、锰酸锂、锂离子电池等涉锰产品的开发,提升行业附加值。重点推进60万吨电解金属锰、30万吨电解金属锰重融铸锭、10万吨锰酸锂、1亿支锂离子电池等项目,把宁夏打造成为世界金属锰布局上的重要一极。到2020年,金属锰产能达到110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50%以上,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20%,金属锰及其系列产品产值突破150亿元。
       (三)镁及镁合金。
       不断完善“白云岩―金属镁―镁合金―压铸件―板带材―零部件”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鼓励冶镁骨干企业采用“连续式电内热法竖式大型炼镁炉技术”进行改造,实现炼镁装备升级换代,继续保持宁夏镁生产管理及技术装备的领先优势。发挥宁夏镁及镁合金研究设计院、宁夏镁及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镁合金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平台优势,推进镁及镁合金加工向棒、板、带等大规格工业型材发展,突破镁合金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发展汽车、高速列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日用消费品等领域应用的结构件、挤压件、精密铸件等深加工产品,提升我区镁合金下游产品全流程配套生产能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镁及镁合金研究与应用产业基地。到2020年,镁及镁合金产能达到30万吨,占全国的20%,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30%,行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二、培育壮大三大新材料产业
       (一)炭基材料。
       发挥“太西煤”资源优势,依托宁夏炭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宁夏滨河碳化硅研究院、宁夏机械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力度,提高行业装备技术水平,推广尾气回收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新产品,不断提高高品质产品比例和市场占有率,做精炭基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企业发展压块活性炭、脱硫\脱硝\脱汞活性炭、微球活性炭、车用活性炭、特种净水\净气活性炭、催化剂载体以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活性炭及活性炭装饰品等活性炭精深加工产品,延伸活性炭产业链;支持电解铝、炭素企业联合发展,研究开发高石墨质阴极炭块、高端电极糊、高纯石墨、燃料电池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保持炭素制品在国内的领先水平;延伸发展碳化硅晶块、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碳化硅及氮化硅高端陶瓷等高技术产品。到2020年,活性炭、炭素产能稳定在30和50万吨,碳化硅产能达到90万吨,其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达到30%以上,行业产值突破80亿元。
       (二)光电信息材料。
       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光电信息产业发展机遇,紧跟国际电子元器件最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发展蓝宝石晶体及加工制品、电池材料、非金属化合物靶材等,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和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等产品。鼓励蓝宝石晶体、氮化铝电子陶瓷、锂电池正负极等光电信息材料行业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蓝宝石晶体领域,重点开发微电子衬底材料、LED背光源、手机手表窗口材料等产品;氮化铝领域扩大电路封装基板、LED承载基板等产品产能;电池材料领域,扩大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规模,推进高容量高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0年,蓝宝石晶体年生产能力达到470吨,光电信息材料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高端光电信息材料占全行业产品的30%以上。
       (三)粉末冶金。
       引进和创新粉末压制与注射成形、激光快速成型、微波烧结、靶材成型、机械再制造、3D打印等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向粉末冶金下游产品精深发展,逐步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环保节能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的应用领域扩展。依托骨干企业技术储备,开展粉末冶金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产业化研究,重点开发高活性超细铝粉、超细银粉、超细镍粉、电子浆料、超低松比电解铜粉、高压缩性铁粉、再制造用金属粉末、3D打印金属粉末、铁粉软磁材料等金属粉末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扩大生产规模。到2020年,粉末冶金行业产值达到20亿元,区内产业配套比例超过50%。
       三、改造提升三大传统特色产业
       (一)铝及铝合金。
       通过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装备水平、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控制电解铝产能。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完善延伸产业链,构建“煤―电―铝―铝合金―铝板带箔―铝型材―零部件”的全产业链模式。加快现有电解铝生产企业提档升级,鼓励采用400k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大力推广电解铝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低温高效电解、余热发电、低压无功补偿等技术。中游重点开发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向大规格工业型材棒锭、板(扁)锭发展,优先发展大断面高档次铝板带材和铝合金管棒材生产,满足国内对高档次铝型材的需求。下游深加工积极研发生产高纯铝、高端建筑型材(模板)、汽车轮毂、医用铝箔、包装用铝箔、轨道交通、电缆等领域用铝合金系列产品。到2020年,电解铝产能控制在190万吨,电解铝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行业产值超过250亿元。
       (二)钢铁。
       严控总量,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盘活存量,加快装备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创新商业模式、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拓宽发展领域,重点延伸特种钢冶炼、异型材、棒线材、不锈钢产品等高端产业链;增加钢材品种,大力发展建筑用稀土彩钢板、高强抗震钢筋、钢绞线、密封钢丝绳、三角股钢丝绳、小直径电梯用钢丝绳、水上工程设备用钢丝绳、轴承坯、高强度紧固件、不锈钢、型钢等钢材深加工产品,提高钢铁产业附加值。加快提升钢铁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以用户为导向,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从材料生产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到2020年,钢铁产能控制在640万吨,深加工率达到90%以上,行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第二节  实施集群培育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发展多元产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依据宁夏功能分区和产业特征,结合市场需求前景和现有产业优势,重点支持稀有金属、锰镍铬和稀土彩钢、炭基材料、铝镁及铝镁合金、铁合金、钢铁等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拉动效益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按照“一群一策”,明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链、供应链和金融链,推动中小企业就近配套,做长产业链,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力向产业链竞争力迈进。到2020年,主导产业集群化率达到60%以上,集群内产品协作配套能力达50%以上,力争五大产业集群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形成2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3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
       二、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一)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建立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实施“开源”和“节流”,立足国内和开拓国外,不断扩大可供的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增强境外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支持中色东方、天元锰业重点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发国外矿石资源步伐,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战略资源供应基地。鼓励钢铁、铁合金、电解铝企业与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结盟,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太西煤、硅石、白云岩等资源整合与管控力度,促进资源有序开发、集约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实施矿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专项、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等重大行动,依托灵武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强再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新增矿产资源的消耗。
       (二)加快集群发展载体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集约环保”的原则,依据《宁夏工业布局“十三五”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冶金和有色工业空间布局,依据园区的主导产业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整合,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园区。推进冶金和有色工业有序转移,推动银川地区铁合金产能向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搬迁改造;推动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铁合金产业减量置换或向宁夏精细化工基地搬迁改造。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企业精准招商,以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孵化器”,加快中色东方新材料产业园、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中卫镇罗镇金鑫园工业园区等特色园区载体建设,打造国际重要的稀有金属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国家重要的炭基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西部铁合金第一园。实施集群载体建设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及园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硬环境,形成产业集群的强有力支点。
       (三)构建产业协作服务平台。
       重点围绕促进区域重点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多措并举,构建全域多层次产业协作平台,引导冶金和有色工业加快集聚,招商引资和转型升级齐头并进,促成重点企业间的大型合作项目,推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支持市县建设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区内企业了解最新政策动向、产业发展态势,为企业创造跨行业多领域的合作机会。打造专业特色园中园,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推动配套企业本地化,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带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加快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企业孵化、质量检测、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商贸物流、网络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能力。
       三、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一)支持组建战略联盟。
       鼓励冶金和有色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战略联盟,促进企业合资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广宁夏炭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践与经验,在镁铝及镁铝合金、铁合金、钢铁等行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促进研究成果技术转移。以能源、资源、技术、品牌、资金等为纽带,在铁合金、炭基材料行业尽快组建同业联盟,联合打造区域品牌,增大联盟企业的市场话语权,打响区域突围战役。支持钢铁、镁铝及镁铝合金行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上下游战略联盟,上游与电厂互相交叉持股,深入开展铝电联营业务;中游与冶炼装备、炉料生产企业联手,共同推动生产工艺的创新与冶炼装备的技术进步;下游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
       (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钢铁、铁合金、炭基材料等行业兼并重组,加大“僵尸企业”清退速度,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严控新增产能,以减量或者等量置换为主的前提下,推动企业深层次联合重组,支持申银特钢对石嘴山市其它2家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组建1家年产能400万吨级别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三元中泰、茂烨冶金、吉元冶金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力争培育10万吨以上的骨干企业15~20家,促进铁合金企业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以华辉活性炭、国宁活性炭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力争组建3~5家产能5万吨以上骨干企业,形成2~3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巩固产业优势,保持国内国际话语权;以平罗县滨河碳化硅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淘汰落后、整合资源,力争组建1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2家,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节  实施创新助力工程
       积极推进冶金和有色工业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政策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一、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冶金和有色工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研发专项计划,集中力量对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技术进行攻关。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途径,带动冶金和有色工业技术升级。“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个,实施新产品试产项目计划30个。到2020年,冶金和有色工业规模以上企业R&D支出占增加值比重达到5%以上,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二、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院地合作,共同建立研发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依托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联盟,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发挥宁夏科协产学研合作平台对接作用,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推动上下游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按照产业链形成创新链,共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施冶金和有色工业重大科技专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争取到2020年,新建自治区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为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三、实施一批特色人才项目
       紧扣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战略,谋划实施一批特色人才项目,聚集一批优秀人才,带动一批大项目,不断增强冶金和有色工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鼓励高校对接产业发展,加快冶金和有色工业领域相关学科建设,支持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理工学院、银川大学等大专院校开设冶金和有色专业,支持天元锰业等行业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为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引进高端智力,利用“闽籍院士闽宁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向我区集聚,着力引进稀有金属、铝镁深加工、炭基新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特种钢材等行业创新团队和产业领军人才,通过技术项目对接、产学研用结合、高新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培育创新人才。

       第四节  实施绿色低碳工程
       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为重点,推进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持续降低产品单位能耗物耗,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强化金属再生利用和应用推广,努力推动冶金和有色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绿色化改造行动推进计划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多措并举推进冶金和有色工业去产能工作,严控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准入门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总量控制、扶优汰劣、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十三五”期间,限制新建、扩建铁合金、电解铝、碳化硅等高耗能产能,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在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重点推进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推动低碳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加快节能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研发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提高企业节能环保水平;实施冶金和有色工业能效提升计划,重点推进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注重重点终端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升,提高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低消耗、高产出、特色化为目标,实施产业间上下游衔接、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园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循环化改造,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示范工厂。
       二、数字环保能效推进计划
       围绕冶金和有色工业生产制造、能源、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开展行业对标活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高技术产品和运维管理方法,培育一批第三方节能和环保服务机构,提升企业环境能效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冶金和有色工业环境保护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立和运行数字化环保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排放数据实时交换,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拓展提升宁夏电力需求侧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冶金和有色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或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到2020年,重点骨干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率达到100%。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计划
       督促冶金和有色企业加大安全和职业卫生投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改善现场作业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体系,对投保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扶持,支持企业安全发展。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重点推广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职业卫生标准化创建,尽快建立对达标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的制度,在每个行业树立标准化工作标杆和样板,打造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冶金和有色企业全部达到标准化二级以上,其中国有企业、行业领先企业要达到标准化一级,规模以下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安全达标。
       四、金属再生循环利用推进计划
       研究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明确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思路,加强产业对接,推进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延伸大宗工业固废及再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健全各类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完善再生资源储运系统,形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依托灵武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立覆盖宁夏、内蒙、陕西、甘肃、青海等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性再生资源利用基地,构建以报废汽车拆解、有色金属再生、电子废弃物及金属型材加工为重点的区域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重点推进再制造工程、报废机电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废旧办公设备、废旧手机、废钢铁集散加工等“城市矿产”工程。到2020年,再生金属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再生金属产量达到30万吨。

       第五节  实施“互联网+”工程
       实施“互联网+”工程,推动移动互联网、宁夏工业大数据平台等与冶金和有色工业结合,支持企业信息化成果应用,通过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和智能服务型转变。
       一、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全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意见》,加快工业装备智能化、成套化和机器人应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降耗。鼓励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支持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碳化硅等行业的企业引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在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融合,实现从生产计划到制造作业、质量控制跟踪全程,实现精确控制和集约管理;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重点耗能行业的主要设备、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等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行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43%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7%以上。
       二、推进智能制造应用
       引导冶金和有色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以智能工厂示范、虚拟技术平台研发等为重点,推动企业生产自动化、流程智能化、制造个性化,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应用为核心,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加快生产设备数控化改造和升级换代,夯实冶金和有色工业智能化发展基础。实施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在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智能采样分析等岗位推广一批专业机器人,加快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遴选一批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供应链、制造新模式领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企业,不断提炼和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开展行业示范和应用推广。到2020年,培育5家以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15%,企业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
       三、打造服务产业转型平台
       鼓励冶金和有色骨干企业建设和应用工业云平台、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资源的开放共享,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仓储加工、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冶金和有色工业云生态系统。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业态,支持龙头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协同创新和互动发展,提升企业对物流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发平台转化,培育一批冶金和有色工业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企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
       自治区经信委负责组织、推动《宁夏冶金和有色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各市县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冶金和有色工业的行业管理、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强化《规划》贯彻落实,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充分利用财税、投资、信贷、法规等手段,统筹做好各项政策措施衔接落实,细化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及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一、完善政策体系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坚持短期调控和长期发展相结合,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发展中的困难,结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研究鼓励和支持冶金和有色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若干政策,积极做好争取上级在重点项目申报、节能减排奖励资金、要素资源供应和制约瓶颈破解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发挥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杠杆作用,落实支持优势特色和配套产业技改升级的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惠企政策支持,指导企业用好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及自治区风险补偿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带动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将我区更多冶金和有色特色产品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以享受所得税政策优惠以及进出口关税等政策。主动研究丝路沿线国家的税收制度,建立多种税收服务措施,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支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强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为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筹集发展资金,吸引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规模大、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大型集团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采用全球授信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在国外建立原料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
       三、促进企业降低成本
       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改革,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自治区输配电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煤炭、发电、用电大户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电价调节机制。启动电力直接交易试点,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和交易平台,逐步放开电力直接交易,有效降低冶金和有色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加快推动中宁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具备条件的园区建设微电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节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一、谋划重大项目
       各市县要充分发挥项目谋划的牵头作用,围绕稀有金属、铝镁及铝镁合金、铁合金、炭基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引进一批核心技术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主动寻求与中东部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行业竞争力。建立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经济运行和项目前期工作等情况,分年度更新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为“十三五”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保障要素资源
       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引导土地、资金等向重大项目倾斜,全力保障规划项目在用水、用电、用气、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需求,注重提高要素保障效率,提升要素利用效益。以创新和改革破解融资难题,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人才配置,坚持招才育才并举,实施更开放、更积极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能够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实现优化配置。
       三、提升管理水平
       全力优化冶金和有色工业发展环境,提升工业管理部门服务水平。落实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实施企业“一站式”服务,调整完善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环节,缩短时限。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重大项目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对重大项目的准入、供地、规划、审批、建设及投产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各市县要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开工建设与投产达效”相关约束协议,保障工期和预期效益;项目服务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分包、全程服务、对口领办,确保建设进度。

       第四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健全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控制、引导产业增量,调整、优化产业存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以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促进冶金和有色工业节能减排。提高“产业门槛”,运用市场法律手段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引导投资转向低能耗物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下游制造和服务业,化解过剩产能。完善新增项目的能耗和排污总量控制机制,落实新上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指标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形成能源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激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第五节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以构建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

上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