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 基本情况。
宁夏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煤矿机械、仪器仪表、机床工具、高端铸造、精密轴承、电工电器、新能源装备、农业机械、金属制品等九大领域。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57家,职工2.3万余人,总资产接近200亿元。2015年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0.66亿元,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7倍和1.89倍,同比分别增长23.5%和23.6%,在全区工业中的占比分别为6.8%和6%。
(二)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区装备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发展速度也有所放缓。但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提质增效等举措的深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一批重点研发中心得到快速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得到集中突破、一批骨干企业得到快速成长,在国内形成了“专、精、特、新”比较优势和特色。
1.重大项目顺利建成。五年来,全区装备制造企业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产业调整政策,积极实施《高端控制阀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大型高端燃气轮机铸件研发及产业化》《高端轴承产业化基地建设》《2MK2218X50YSG高档数控珩磨机床研发》《电网自动接入储备电源可控硅设备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年产1200万吨综采工作面成套输送装备》等80多个大型项目,完成总投资近200亿元,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研发实力持续增强。在大力推进项目实施的同时,企业研发机构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完善,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区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家,自治区工程实验室4家,分别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13.4%、 5.0%和2.5%。
3.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依托众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实体,围绕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高端控制阀精确控制”“燃气轮机壳体铸件缩孔防治”“轨道交通轴承可靠性监测”“高档数控珩磨机床多截面在线测量”“薄煤层采煤机截割用高压隔爆电动机”“大型风机智能维护”“智能控制高效刮板输送机”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专利、标准、商标、著作权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极大地增强了全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4.骨干企业快速壮大。到2015年底,全区装备制造业拥有大中型企业52家,其中,销售收入在1亿元—5亿元之间的企业有42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1家。截止2015年末,全区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28家,相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0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7.8%;涌现出了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共享装备有限公司、西北轴承有限公司、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公司等一批快速成长的骨干企业,行业影响力迅速扩大。
5.主要领域发展良好。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比全国装备工业增速高出16.8个百分点,行业发展增速明显。仪器仪表、高端铸造、精密轴承、数控机床、电工电器、新能源装备及煤矿机械等领域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仪器仪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仪器仪表领域共有7家重点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26.7亿元,实现增加值为6.67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7%和35.6%,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吴忠仪表等骨干企业通过实施“高端控制阀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智能能源计量仪表”等项目,行业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获得突破性进展。煤化工专业控制阀、石油长输管线、高温高压差、多级降压电站阀等一大批产品,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在国内多个重点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
(2)高端铸造产业实现重大突破。高端铸造领域共有12家重点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27.1亿元,实现增加值为5.97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32.1%。共享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积极实施“大型高端燃气轮机铸件研发”和“铸造智能化工厂建设”等项目,突破了“球墨铸铁件UT标准”“液力缓速器”等世界性难题,多款产品为水电、核电、船舶、汽车等重大工程配套,5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日高端市场,80%以上的客户为GE、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以3D打印等新兴技术创新为动能,以建设全面数字化工厂(车间)为抓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大型3D打印机在铸造行业产业化应用,以及多方面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经李克强总理批示在全国推广。同时,共享集团相继被国务院和工信部确定为国家“双创”示范企业、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3)轴承产业加快向高端发展。精密轴承领域共有6家重点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3.05亿元,实现增加值为3.26亿元。随着西北轴承、勤昌轴承和杭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高端轴承产业园”“高端轴承产业基地”“高精密轴承智能制造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以及“数字化热处理生产线”“数字化精密磨削生产线”等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区轴承生产能力将扩大到2倍以上。项目建成后,将以智能生产模式引领行业向高端发展,并为轨道交通、汽车、飞机、机械、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提供优质轴承产品。
(4)机床行业智能化成效显著。数控机床领域共有8家重点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1.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受市场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数控机床领域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下滑严重,一些企业出现了负增长,但在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小巨人和银川大河机床等几家龙头企业,通过推进“汽车零部件制造智慧工厂管理系统”“2MK2218X50YSG高档数控珩磨机床”“2MK2263×200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加工用数控珩磨机”“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原始创新有了较大突破,取得了“高档数控机床热变形补偿”“高档数控珩磨机床多截面在线测量”“大型机床铸件对接控制”等多项制约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核心技术,获得授权专利9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制定标准20余项、登记计算机著作权10余项,进一步增强了机床行业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5)电工电器行业平稳发展。电工电器行业共有19家重点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5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5%和 14.7%。西北骏马电机、力成电气和凯晨电气等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薄煤层采煤机截割用高压隔爆电动机研制”“电网自动接入储备电源可控硅设备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智能电网和风力发电系统中节能母线槽的开发及应用”等项目,研发成果在矿山机械、城市建设、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石化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部分产品实现了替代国外进口。
(6)新能源装备快速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期间规模迅速扩大,由2011年的7家企业,到2015年增加到25家,其中重点企业12家,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51亿元,“十二五”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9%和143.8%,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随着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建立,一批重点项目实施,带动了风电装备的轮毂、底座、叶片、塔筒、轴承、齿轮箱、减速器等,以及光伏发电装备的单晶硅、多晶硅、切片、组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新能源产业迈入了新的良性发展阶段,为全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7)煤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受煤炭资源市场及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影响,煤炭行业大幅下降,受此影响,煤矿机械领域增长放缓,但产业向高端和非煤领域发展的趋势正在显现。行业共有10家重点企业,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28.3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08亿元,“十二五”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3和7.7%,增速相对放慢。天地奔牛集团通过“年产1200万吨综采工作面成套输送装备”“世界首(台)套高效节能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等项目的成功研制,大吨位成套输送装备、高效节能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等产品,以其自动化、智能化等突出优势,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空白,为煤机领域结构调整储备了新技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装备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集中度不高,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配套能力偏弱,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产业基础薄弱,关键基础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技术创新大多处于渐进型创新阶段,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不足。目前,全国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R&D(研究与发展)占比为1.41%,我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R&D占比仅为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1个百分点。企业设计手段相对落后,设计效率低,设计质量不高。产品设计普遍采用二维CAD,少数企业采用三维CAD,极少数企业采用三维设计建模和有限元分析。试验、验证和检测手段有待提高,检测试验装备主要以尺寸、参数、精度检测为主,综合性功能、性能试验和可靠性测试装备不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早期故障不能在制造阶段充分排除,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高端人才队伍急需扩充。一是企业缺乏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智能化改造人才,尤其企业家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全区装备制造业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占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硕士以上学历占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到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缺乏高技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端装备操作人员,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生产工人总数不到0.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急需实施。企业产品结构急需调整,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少,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行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整机交货期平均在3个月以上,企业适应市场个性化定制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响应客户需求反应慢等因素导致企业受市场冲击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脆弱,部分企业近年高峰与低谷相比营业收入相差接近60%。
4.行业质量效益急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较低、制造成本偏高、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目前,我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为2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销售收入不到35万元/年•人。经对全区重点企业调查综合分析:72%的企业认为企业生产效率不高,61%的企业认为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56%的企业认为需要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5.企业两化融合急需深入。我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了“甩图板”工程以后,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CAD/CAPP/PDM/ERP信息化集成应用,总体应用效果较好,但与汽车、家电等其它行业相比,应用领域的深度还有较大差距;与相邻的陕西、甘肃等省区相比,我区装备制造业对两化融合的资金投入不足,在企业技术、制造、管理、质量等四个方面融合深度不够。
6.产业总体规模急需扩大。我区装备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区装备工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在20%以上;“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占比还在10%以上;“九五”末占全区工业的8.17%,“十五”末占全区工业的6.43%;“十一五”末的2010年占全区工业的5.75%,“十二五”末的2015年占全区工业的6%,与全国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35%,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区占比40%,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集群不够明显,在13个分行业中仅有8个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总体规模不大、产业不强,重视和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在必行。
二、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产业政策带来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在未来10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要重点发展以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十大制造业领域,这些重点领域涉及大部分产业正好是我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我区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做好顶层设计,合理产业布局,助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2.国家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宁夏与境外,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联系,也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宁夏建设的意见》,明确将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枢纽等通道建设作为对外开放主要任务,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必将为我区工业自动化仪表、新能源装备、铸造、高端轴承、起重机械、电工电器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带来商机。
3.区域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我国装备制造产业东、西部长期分布不均,造成了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虽然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和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等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部分产业需要向西部转移,这给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加速追赶的发展机遇。
4.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新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推动新一轮城市建设。新一轮城市基础建设能够带动建筑、能源、交通、家居、家电、建材等多个行业发展,这些行业会给我区装备制造业的起重机械、轨道交通、电工电器、新能源装备、轴承、自动化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等领域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二是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土地集约化,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改变为宁夏装备制造业的农业机械、新能源装备、环保设备等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二) 面临的挑战。
1.面临稳增长和提效益的双重困境。我区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只有下大力气做优个体、做强整体,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受产业水平的限制,效益和质量急需大幅提高。如何在稳步实现产业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保证产业效益和质量同步发展,是我区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2.面临产业渗透和恶性竞争的双向挤压。我区装备制造业在全区工业所占比重较小,但在“专、精、特、新”方面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近些年,随着其它行业市场容量饱和,许多行业为了求生存,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思路,纷纷向跨领域、跨行业、更专业、更细分的领域渗透。比如机床产业一直是宁夏比较优势产业,数控珩磨机床更是宁夏的特色,10年前,全国该类机床有80%出自宁夏,而到“十二五”末,数控珩磨机床制造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通过相互“挖人才、买技术”等方式求得自身发展,产业同质化严重,造成恶性竞争,使得宁夏本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面临传统优势锐减和新优势未确立的两难局面。近年来,我区装备制造业凭借政策、土地、人力、资源、环境等优势,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省区相比,总体水平较低,在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上优势不足,在高附加值产业运营管理上经营不足,没有大量核心知识产权作支撑,没有众多知名品牌,缺乏在某一领域具有技术垄断的企业,参与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结合《中国制造2025》《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要》,坚持“创新驱动、夯实基础、特色引领、规模做大、优势做强”的发展思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拓展新的技术领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制造业高端制造和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及行业对标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全区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四个宁夏”建设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通过开放市场、鼓励竞争,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向装备制造业投资。发挥政府指导与引导作用,通过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2.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仪器仪表、高端铸造、精密轴承、机床工具、电工电器、新能源装备、煤矿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生产服务型新兴产业,构建装备制造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3.坚持中小企业与重点企业同步发展相结合。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工业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同时,把促进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作为重点,确保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同步发展。
4.坚持用户需求与高端引领相结合。以个性化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系列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运用两化深度融合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以高端装备引领产业和市场向更高层次发展。
5.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强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人才短缺、总体规模偏小的现状,积极探索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新模式,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四、发展目标
(一)做大产业总体规模。
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2亿元,年均增长14%;工业增加值达到123亿元,年均增长15%。
(二)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在“十三五”期间,以银川市为中心,以石嘴山市和吴忠市为两翼,带动中卫市和固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效应。创建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4个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扶持6个产业集群,完善8个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培育20家智能制造企业,推广5家企业应用3D打印技术。
(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掌握和突破一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全行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主营业务的50-60%,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普及率达到85%,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比平均达到1.5%以上,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件数达到1.3件/亿元。
(四)提升行业质量效益。
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由2015年的22.5%提高到28.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重要质量指标大幅提升,质量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引领国内行业发展。
五、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壮大智能化仪器仪表、高端铸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风力发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煤矿机械、数控机床、电工电器、轴承和起重运输机械等传统产业;扶持培育现代农业机械、环保机械和机电产品再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精细煤化工装备、通用航空产业等重大项目,突出“专、精、特、新”特色,重构产业新格局,为实现我区装备制造业做优做强做大奠定坚实基础。
(一) 智能化仪器仪表。
以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行业重点企业为龙头,打造工业自动化仪表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
1.重点产品。重点支持石油化工、煤化工、火电及核电、船舶、水下作业、长输管线、LNG空分等流程工业高端控制阀,智能控制阀、石油化工控制阀、黑水调节阀、大型火电机组用减温减压控制阀、核2级气动单座式调节阀、煤气化炉用锁渣耐磨球阀、电子式电能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智能传感器、电动执行机构、气动执行机构等产品的推广应用与持续研发,提高产品寿命和控制精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重点项目。 加快“中国自动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产6万台精密仪表阀门及配件”“年产15000台智能型气力驱动装置”“国产化高压差调节阀”“流体阀门及高端密封件”“年产12万台套阀门与执行器”“年产1200台智能阀门及包装”等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投资60亿余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11亿余元。
(二)高端铸造。
以宁夏共享铸钢和维尔铸造等行业重点企业为龙头,建设高端铸件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
1.重点产品。重点研发超临界、超超临界蒸汽轮机高端铸钢件,特种纯净钢锭铸件,树脂砂高速、重载机车及清洁能源用内燃机铸铁件,复杂几何形状的铝镁合金压铸件、金属镁合金压铸件、金属金钛合金压铸件(包括超薄壁汽车液力缓速器、工业机器人、电站、汽车、航天航空、电子、船舶、医疗器械等领域用轻量化压铸件)等产品,为国内汽车、发电设备、航天航空等领域进行轻量化配套应用。
2.关键技术。利用3D打印技术和智能铸造优势,为区内外铸造企业提供智能铸造工厂和3D打印设备交钥匙工程,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制造,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铸造精度。
3.重点项目。重点实施“铸造用增材制造设备及铸造用智能工厂”“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工厂扩建项目”“特种纯净钢锭铸件产业化项目”等项目。计划完成投资近27亿元,可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
(三) 轴承。
以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铜峡嘉宝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行业重点企业为支撑,建设全区轴承研发制造基地。
1.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大型石化设备轴承、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轴承、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输送提升和洗选设备轴承、大型露天矿设备轴承、轨道交通设备轴承、铁路货车轴承、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冶金轧机轴承、工程机械轴承、大型船舶轴承、海洋工程设备轴承、国防军工装备轴承、汽车精密轴承、重载汽车车桥轴承、数控机床轴承等产品,加快高端轴承智能化工厂建设,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
2.重点项目。重点推进“高端轴承产业化基地建设”“高端轴承生产线项目”“高精密轴承智能制造工程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余元。
(四)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
1.高档数控机床。以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依托行业重点企业,打造数控机床产业集群。
(1)重点产品。围绕航天航空、汽车、船舶等重点领域,发展高速精密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复合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精密车铣复合中心、高档数控珩磨机、数控压装机、模压淬火机床等高端数控机床,提高产品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功能部件配套能力。大力支持机床铸件、排屑过滤器、导轨防护罩、整机防护罩、液压站、夹具、输送料架等功能部件配套能力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满足周边省区乃至全国对机床功能部件的需求,增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
2.工业机器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引进新技术和新项目,加大研发力度,增加产品种类,逐步形成集群产业。
(1)重点产品。重点发展桁架机器人、关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地面输送机器人、管件制造等工业机器人,推动机器人企业实施智能化制造,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强机器人控制系统研发制造,逐步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
(2)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专用减速器、手臂、关节、手腕、自动化生产线用输送料架、上下料机构、自动检测机构、高精度的内摆线减速器等功能部件的配套能力建设,提高区内配套率。
(3)支持产业模式创新。支持机床和机器人生产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企业由提供单一设备向提供自动化生产线或智能化工厂交钥匙工程转变,发挥宁夏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组线智能化工厂优势,建立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战略联盟,探索制定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总线接口标准,率先为国内汽车、军工、航空等重点领域提供智能化工厂交钥匙示范工程。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实施“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实训中心”“机器人和高端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产业化”“关节机器人研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项目。计划完成投资3.5亿余元,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余元。
(五)电工电器。
以行业重点企业为龙头建立战略联盟,通过收购、股权转移等方式,整合电工电器行业,实施集团式发展,做优做强电工电器产业集群。
1.继续提高产业市场份额。充分利用宁夏高铁牵引变压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优势,承揽高速铁路电力系统交钥匙成套工程项目,带动全区高低压开关柜、高压线缆等产品进入高铁领域和南方电网发展,在国家电网中扩大市场份额。
2.继续加大产品研制力度。重点加大车载变压器、卷铁芯牵引变压器、节能型牵引变压器、组合式牵引变压器、智能变压器、高原型配网开关设备、高原型高压真空断路器和成套开关设备、大容量配网开关设备、智能高压真空断路器及配网开关设备、稀土铝镁合金线缆、高压线缆等产品研制力度,提高产品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3.大力支持配套能力建设。支持本领域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提高母线(铜排)、钣金壳体、真空断路器、绝缘支承件、电抗器、电容器、控制器、保护器、熔断器等功能部件的配套服务能力。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高铁、新能源、通信特种电线电缆”等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0亿余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余元。
(六) 新能源装备。
发挥行业重点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前期建成的风电、光电、光热等新能源装备群,扶持一批有装备、有人才、有技术的企业。围绕新能源装备运行、维护开展工作,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实现产业增值增效。
1.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2.5兆瓦以上级的风力发电设备、10兆瓦以上级的光伏发电装备、分布式发电装备,以及分布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新能源发电设备维修和太阳能电池板清洗装备。
2.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支持风电设备超高塔筒、风电增速机、电控系统、液压系统、变桨减速器、偏航减速器,光伏组件、组件适配器、光伏阵列汇流箱、光伏墙、光伏窗、光伏遮阳板、光伏围栏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
3.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超电容组件及新能源电池”“5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风机叶片制造”“移动式LNG液化天然气液化成套装备”“新能源锂电池”、“宽温镍氢动力电池”等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投资29亿余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35亿余元。
(七)智能化煤矿机械。
以石嘴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以行业重点企业为支撑,建设国家级煤矿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加快煤矿机械企业兼并重组,向非煤领域和生产服务型转型。
1.重点发展煤矿智能成套输送设备。主要包括重型或超重型智能刮板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大运距大倾角大功率皮带输送机,以及井下液压支护设备、隔爆高效和超高效电机、外转子直驱电机等,提高整机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加强和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圆环链、中部槽、托辊、联轴器、矿用减速器、滚筒、胀套、蛇形弹簧、铸钢件等零部件在园区内为主机配套,以及中小零部件协作加工,满足煤矿机械主机配套需求。充分发挥煤矿成套输送设备在国内优势,通过对外合作,引进掘进机、采煤机,实现为用户提供井下采掘和输送一体化成套装备解决方案,为大型煤矿提供成套综采交钥匙工程。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非煤领域成套输送装备研制,包括管状皮带输送机、封闭式皮带输送机、长距离曲线皮带输送机、移置皮带输送机和非煤电机等新产品开发,扩展市场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利用好银川保税区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八)现代农业机械。
以青铜峡嘉宝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糖等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的农业机械化和农副产品加工先进装备。
1.重点加快智能化主机研发速度。加快稻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功率拖拉机、播种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复式作业机,枸杞采摘机、葡萄藤条压埋机械,压砂西瓜翻砂机等智能化农业主机的研制,抢占市场制高点。
2.积极研制产业保障装备。积极研发节水灌溉、残膜回收、食品加工及农业专用包装、运输、烘干、储存等符合宁夏及周边农业产业需求的产业保障装备。
3.积极鼓励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加快引进国外现代农业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适合国情、区情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
4.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多功能根茎收获机研发与应用”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到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89亿元。
(九)机电产品再制造。
依托区内现有再制造企业,重点开展煤矿机械、数控机床、液压支架、电机、风力发电、工程机械、变压器、自动化仪表、轴承、油田废旧油管等大中型产品的再制造,培育发展发动机再制造项目、飞机零部件再制造项目。
(十) 引进高端产业。
1.新能源汽车。引进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专用汽车、特种改装车、场地电动车。支持车身、车身闭合件、车轮、副车架、变速器壳体、制动器、电线束、线控等零部件采用钢/铝混合、铝/镁混合、铝/纤维、碳纤维等新材料,实现轻量化技术在汽车等领域应用。
2.新型煤化工装备。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深加工、天然气化工等领域,重点发展塔器、容器、换热器、烷基化反应器、天然气压缩和液化等装置。
3.通用航空产业。积极发展低空通用航空飞机、飞行器、飞艇制造业务,培育飞机的拆解、组装、零部件制造、维修保养等业务。
4.军民融合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自身保密制度及相关条件建设,获取参与军品研制的相关资质,积极参与军工装备的研发制造,促进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动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发展。
六、主要任务
(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设计联盟体建设,深入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凝聚多方创新资源,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速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着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全面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制造模式应用,加快企业发展动力转换。
(二) 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围绕国家《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推广,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研究完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加快形成市场化的企业信息化诊断咨询服务机制。推动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支持企业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立足区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分四个层次推进。
一是在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比较好的企业,通过改造升级,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二是在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和新的单元软件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深度集成应用;
三是在规模以上企业,推进三维设计和有限元分析应用;
四是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企业,由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开展信息化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三)推进装备智能制造。
1.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针对部分行业劳动力密集、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高安全风险和产能瓶颈等环节,围绕铸造、焊接、表面工程、机械加工、物料搬运、大批量产品装配等重点工序需求,重点推广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应用,分类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计划。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推广营运模式,支持和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机器人应用”推广工作,为企业提供改造方案、设备选型、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2.推进制造装备智能化改造。以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巨能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西北轴承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应用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装备。支持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设备,大力开展由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加快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以小巨人机床和共享装备公司为智能工厂标杆,重点支持吴忠仪表有限公司、西北轴承有限公司、勤昌滚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智能化工厂项目建设。选择具有优势条件和基础的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各环节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项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
4.培育研发智能装备和产品。以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巨能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银川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载体,加快培育刮板输送机、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珩磨机床、车载变压器、数控车床、高低压变电柜、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产品,采用新型传感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工业软件、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在装备(产品)中的集成应用研究,研发具有安全可控、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自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产品,实现某一项或多项创新应用。
5.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制订。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国家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园区”,以此为载体,加快实施国家《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在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和国家已有产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宁夏优势,初步搭建铸造智能工厂、机床智能制造工厂、仪表智能工厂、轴承智能制造工厂等标准体系,以及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产品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制订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采标水平,按更高标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各流程进行智能化再造。充分发挥标准引领创新发展的“引擎”作用,支撑宁夏智能制造有序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四)加强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攻关。
围绕高端铸件、智能化仪器仪表、轴承、电工电器、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智能化煤矿机械等领域,依托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先进设计、信息化集成、智能化工厂和质量控制等技术,对行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加快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
(五)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协作配套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是制约我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瓶颈。围绕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结合自治区产业“十大”重点领域“四基”发展基础,选择部分重点方向,开展全区工业强基专项行动。
关键基础零部件,重点支持高性能铸件、铝镁合金压铸件、矿用隔爆超高效电机、风力和光伏发电装备部件、新能源蓄电池、高速防护罩、排屑器、液压站等本地化配套;支持高档数控机床、煤矿机械、工业机器人、新能源发电设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控制阀等产品部件本地化配套。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支持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材料精密成型、高质量表面涂覆、表面改性处理、等离子及激光切割、自动焊接和增材制造等工艺。支持提升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焊接等基础制造工艺水平。
(六)扎实推进行业对标升级。
以研发高端产品、提高质量效益、实施智能化改造、降低成本为重点,以管理标准化、系统化、数据化和模板化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为支撑,围绕企业内部、同行、跨行三个方面,通过“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引导企业应用六西格玛、6S、精益制造、卓越绩效、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TSQ)、质量和效益提升模式(QPM)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深入开展对标升级活动,全面推进标杆兴企,培育企业竞争新优势,逐步缩小宁夏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差距,助推企业对标升级发展。
(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通过完善产品质量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等举措的实施,力争“十三五”末,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企业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1.提升质量控制技术。以推广先进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为切入点,开展质量对标活动,推广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6S管理、质量诊断、现场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2.完善产品质量体系。一是提升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建立健全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从设计、采购、加工、装配、检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出发,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重新梳理各环节和过程质量控制的薄弱点,突出重点环节,优化过程,重构流程,完善适合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定期审核体系运行情况,将质量管理各项工作融入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落到实处,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制造业质量标准。完善质量认证、检测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产品的计量、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
3.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重点企业推广可靠性工程的实施,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研究、试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一是大力推广数字化设计。从提高设计质量、制造质量、检验质量、服务质量入手,推广以三维设计为核心的数字化设计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以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提高产品制造质量;以先进的检测测试装置、完善的试验测试平台提高检验质量。二是积极推广工业设计技术。用科学合理的人机关系、简洁美观的外部造型,方便和谐的人机界面等工业设计效果将设计创新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品质提升。三是加强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完善计量、检测器具、检测装置配置,建立企业量值溯源标准,强化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确保产品制造全过程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装置合格有效。四是大力加强可靠性验证。在数控机床、煤矿机械、电工电器、轴承等重点企业融入可靠性设计技术、零部件制造一致性和装配工艺、配套件进货可靠性控制、可靠性试验、早期故障消除等流程内容,形成可靠性保障规范。
4.推进区域品牌创建。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治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开展国家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申请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积极引导智能制造形成合力,打造区域品牌,推动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
(八)招商引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抓住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充分运用丰富的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填补我区产业空白,以及对我区产业具有补链、增链、强链的绿色环保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重点引进掘进机、采煤机、新型煤化工设备、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产业、工业机器人、现代农业机械、纺织机械等高端产业项目。同时引进高端铸造、轴承、铝镁合金深加工和加工贸易等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加快落实自治区和五市,以及部分企业已签订协议和意向招商引资的储备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落地宁夏。
(九)实施重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
认真落实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利用我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培育重大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向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突出重点,精准服务和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重点装备智能制造项目、重点新产品研发项目、重大技术改造提升项目、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国内首台套产品产业化项目、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项目等。调整优化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支持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地方政府引导推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国家、地方、融资机构和企业等多方联动的投资发展模式,新建或改造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十三五”期间按期完成近4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实现预期销售额420多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加快项目建设。对大型装备制造项目优先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其建设规划用地,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相关项目打包整合,积极争取国家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
2.设立装备制造业创新奖励基金。围绕发明专利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三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开发应用、国家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开展智能制造等方面工作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逐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3.设立小微企业扶持培育基金。针对我区装备制造业小微企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对技术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设立小微企业专项扶持培育基金,按照“政府资金重点保障,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行业协会集中指导”的运营模式,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帮扶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促进小微企业主动实施科技创新,积极吸纳社会就业。同时在财税政策上要进一步对小微企业倾斜,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优惠政策,助推小微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真正的使其成为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的生力军。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地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重点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者自制机器设备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按规定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小微企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兼并重组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其中涉及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免征营业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落地宁夏等。
(三)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
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在装备制造行业建立优惠的人才吸纳机制,建立“人才引进基金”、“人才优租房”等专项制度,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点突出企业家和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企业技术领军人才、智能制造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环境,吸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外人才、留学人员和境外人才来宁夏创业。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信托产品、中期票据、股权出资等形式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自治区、市两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用财政补贴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五)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依托国家“西部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利用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东南沿海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在我区投资生产高端装备;鼓励我区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合作创新,为宁夏装备制造业输送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及最先进的发展理念。行业协会和企业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业务往来。通过行业协会组团企业到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和市场考察,协会有计划的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扩宽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视野,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和技术。支持境外大型企业与我区企业开展高端装备合资合作、联合研发与创新;支持我区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新建、并购或控股参股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境外研发资源,最大限度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培育中国名牌和国际品牌,支持“中国宁夏制造”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