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全区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620家,规模以上企业113家。其中,大型企业8家,中小型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93%、24.8%和34.5%。我区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家,自治区工程实验室8家,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2%、17.7%、7%和 7%。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2.3亿元,占全区工业的比重为4.4%,处于西部地区中等发展水平。
“十二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宁夏装备制造业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战略,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五优一新”产业重点予以支持。通过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技改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在煤矿机械、仪器仪表、数控机床、高端铸件、轴承、电工电气、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了重大突破,矿用隔爆超高效变频电机、超薄壁液力缓速器铸件、铝镁合金压铸件、特种轴承、铁路牵引变压器等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控制阀、超临界、超超临界蒸汽轮机高性能铸钢件、大型特大型铸钢件等产品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配套能力弱,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大多处于渐进型创新阶段,缺乏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目前全国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41%,我区为0.9%,低0.51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8%。
二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通过对全区25家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调查统计分析,人均万元销售收入为56.1万元/年·人,按等比测算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人均万元销售收入不到35万元/年·人,72%的企业生产效率不高,61%的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56%的企业需要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三是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普及率低,应用水平不高,两化融合深度不够。我区装备制造业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CAD/CAPP/PDM/ERP信息化集成应用,但总体应用效果不佳,就全行业企业而言,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大多数企业处于单项业务应用阶段,少数企业处于两化融合起步阶段,两化融合在企业技术、制造、管理、质量等四个方面融合深度不够。
四是企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一方面企业缺乏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全区装备制造业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占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到10%,硕士以上学历占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到1%。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高技能生产工人,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生产工人总数不到0.5%。人力资源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为应对这一变革,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谋求在未来竞争中抢得先机。我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并结合我区制造业现状和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研究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拟在装备制造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逐步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变,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推进四个宁夏建设贡献力量。
(一)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五个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即数控机床、煤矿机械、工业自动化仪表、新能源和轴承基地;建设十个产业集群,即煤矿机械、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仪表、新能源、轴承、电工电器、高端铸造、起重运输机械、环保机械和农业机械;建设完善八个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即铸造中心、热处理中心、钣焊件中心、粗精加工中心、表面工程中心、锻造中心、模具中心、液压中心。
自治区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642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186亿元,年均增长28%。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比重达到50%,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二)重点发展领域
结合宁夏实际情况,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发展趋势、转型升级发展快、掌握一定关键技术,有望短期内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为标准,优先在煤矿机械成套输送装备、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仪表、工业机器人、高端电工电器、新能源装备、中高端机械基础件(如轨道交通设备专用轴承箱轴承等)、高端铸造、农业机械等9大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三)主要任务
1.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内生创新动力,着重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提升企业薄弱环节,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 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力争到“十三五”末,我区装备制造业80%的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CAD/CAPP/PLM/ERP信息化集成应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6,达到或接近国内同期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3.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力争“十三五”末,20家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开发15种智能产品。使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4. 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梳理我区装备制造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采取政府指导,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促进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进行转化。
5. 加强配套能力建设
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基础配套能力为目标,以需求导向、产需结合、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实施突破为原则,围绕配套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先进工艺技术推广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实施“协作配套强基工程”,加强“八个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协作配套企业数控化率达到75%以上,标志性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本地协作配套能力达到40%以上,产业工艺协作配套体系基本完善,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协作配套支撑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6. 强化质量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