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宁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西部开发 > > 内容

石嘴山市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6-12-22 09:31:27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发改经体〔2014〕2503号)和《关于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经体〔2015〕609号)要求,结合石嘴山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条件

(一)区位条件独特。石嘴山市位于宁夏最北端,南与首府银川接壤,三面分别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鄂尔多斯市相邻,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开发开放核心区和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兰铁路和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110国道、244国道贯穿市域,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石嘴山惠农陆路口岸是天津港服务腹地的最大内陆港,通畅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二)经济基础较好。石嘴山市是宁夏工业的摇篮,依托煤炭、硅石、石灰石、黏土等矿产资源,形成了新材料、装备制造、冶金、电石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煤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2014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467.2亿元,人均GDP达到59714元,地方财政收入3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80元和10215元。先后被评为最具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城市,跻身全国强国富民进步地区第14位。

(三)城市承载能力强。以建设辐射蒙西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以大武口、惠农区、平罗县城三个中心城区,星海镇、陶乐镇、红果子镇三个中心镇,崇岗镇、姚伏镇、头闸镇、宝丰镇等六个重点镇为主体的新型城镇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102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区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市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石嘴山生态经济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规划面积179.4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26.13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开发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76亿元。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重点城镇天然气通达率达到90%以上,率先在宁夏实现了柏油路、自来水“村村通”,形成了市域半小时高速交通圈、一小时公交交通圈。城市承载能力和资源要素吸纳能力较强。

(四)民生事业领先。围绕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目标,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建设和谐幸福城市,在宁夏率先实现了“教育强市”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探索建立了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在西北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被列为全国首批创业型城市试点、全国首批职业培训示范城市和百家职业技能振兴活动城市。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004年的19.2平方米提高至目前的31.1平方米。扎实开展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建立了民生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中心,在城乡社区全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探索开展公安、城管“大巡防、大城管”联合执法,城市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居宁夏首位。

(五)重点改革破题开局。通过争取和承担全国全区改革试点工作,锻造了石嘴山积极争取改革试点、敢于承担试点任务、勇于创造试点经验的敢为人先、创新争优形象。去年以来,全面启动深化改革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农民“三权”自愿退出有偿转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改革、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以地养老、以权养老等试点,被确定为“全区农村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了农民进城就业、教育、医疗、计生等配套政策,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71%,基本实现行政审批在市政务大厅一门受理、集中办理和政务服务平台直接受理办理。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全部实现政企分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收益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方式,支持7家重点民营企业在新三板、天交所挂牌交易。稳步推进企业直供电试点,全市21家企业参与试点,占宁夏直供电试点企业的一半。在宁夏率先开展“营改增”试点,已将试点扩大到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邮政业、电信业等行业。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整合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络信息中心,成立石嘴山新闻传媒集团(中心)。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保障民生增进福祉为目标,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多元化投融资、土地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供给、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问题,努力把石嘴山市建成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型工业城市,在宁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于石嘴山市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这个基本市情,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产业优势、城市特色等方面的实际,聚焦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综合改革研究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

——统筹城乡、产城融合。用好用活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政策,以实施《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发展、产城融合发展。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在整体谋划改革的基础上,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统筹智慧城市试点、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转型试点、统筹城乡试点等国家和自治区试点建设,选定共性问题和重点难点,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创新突破,总结推广,推动形成综合改革试点与特色试点内容相结合、重点领域与全面改革相补充的良好局面。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与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型工业城市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不断把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广大城乡居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主要目标

到2017年,城市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园区建设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0亿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600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700元和13600元。

——城市设施不断完善。三个中心城区、三个中心镇、六个重点镇、若干个中心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乡道路、交通、供水、污水、排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城市吸纳能力增强。城乡“双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居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城镇人口比例达到75%以上,农民转市民5万人以上。

——综合改革取得突破。产城融合发展、多元化投融资、土地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供给、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园区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农村产权改革、教育卫生、城市治理、基层自治等方面的改革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改革亮点和示范经验。

——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全国智慧城市、法治城市建设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人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工作安排

(一)起步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统一要求,正式启动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立足宁夏区情和石嘴山实际,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阶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

建立完善推进机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程,加强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吸收国家和先行先试地区改革创新成果,争取各方支持,解决本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优化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

逐项落实改革任务,推进改革纵深,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对照国家确定的指标体系,及时开展绩效评价,总结经验,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切实发挥试点作用。

六、试点任务

(一)创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三个清单制度。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权力运行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公开行政审批目录、条件和程序,凡负面清单以外的事项一律取消审批,凡直接面向基层的事项一律下放审批权限,凡市级权限内的企业核准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加快建设市政府服务中心,完善平台功能,完善办事规则和运行机制,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实行“一门受理、多证联办”,打造西部服务项目最多、服务流程最优、管理运行最好的一流政府服务中心。依托石嘴山电子政务平台,建立网上审批机制,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秘密的审批,全部在网上直接受理办理。整合和减少行政审批前置评价评估事项,对先期论证充分、符合国家及自治区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审批特事特办,实行政府审批服务代理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常规性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2.创新开发区建设发展机制。完善四大开发区协作发展机制,推动开发区差异化发展,探索建立政府规划引导、社会多元投入、市场化开发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新型合作建设和委托运营模式,提升开发区发展的档次和水平。建立园区优化提升机制,进一步深化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石嘴山生态经济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2个自治区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下放事权、人权、财权。创新园区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开发区搭建研发、服务和融资平台,聚集优势资源,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提升开发区孵化能力、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宁夏—银川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由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主导的市场化招商引资模式,强化招商、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全程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依托中阿博览会平台,与国际、国内友好城市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交流,积极推动务实合作,在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筹建呼包银榆经济区能源开发银行、组建高职院校联盟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加快建设淄山工业园等“飞地工业园”,创新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惠农陆路口岸电子口岸建设,深化与天津港合作,加强与新疆、内蒙古延边口岸的合作,探索与多地区、多港口、多口岸有效合作机制,畅通物流通道,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构建宁夏北部交通物流枢纽,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创造条件。

4.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全面实施《石嘴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及《石嘴山市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石嘴山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石嘴山市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1+3”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建立完善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机制,建立重点产业转型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环保产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机构调整方案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予以定向支持。

5.积极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以宁夏自治区列入国家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落实自治区安排部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建立输配电价体系,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市场化。鼓励放开竞争性环节电力价格,把输配电价与发电、售电价在形成机制上分开,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由用户或市场化售电主体与发电企业通过自愿协商、市场竞价等方式自主确定。落实输配电收入、成本和价格全方位直接监管责任,促进电力市场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多途径培育配电、售电市场主体,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配电业务;鼓励各类符合条件和企业、机构进入售电市场,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积极推进以新能源和以余热、余压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电源项目为主的微电网建设,鼓励按“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运营模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二)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

6.创新城市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引进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股权投资机构到石嘴山市设立机构、开办业务,整合地方国有金融资产。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抵押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依法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民间借贷等金融活动。鼓励建立多元化城市发展基金、金融控股实体和金融中介组织,形成与主体金融机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互动的地方融资市场和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褒奖和失信惩戒机制,开展城市综合信用评价和“信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

7.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星瀚、矿业、九柱、善道、文化产业五大产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实现政企分离。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企业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和投资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有序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8.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全面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清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特许经营领域,重点在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等中长期建设投资领域,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合作模式),加强薄弱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

(三)健全土地要素流动机制

9.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市水源地、湖泊湿地、林区、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集体资产确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10.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深入推进平罗县国家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机制,扩大农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产权抵押贷款范围。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自愿退出有偿转让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采取评估收储、有偿转让,促进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抓好平罗县、惠农区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土地交易制度和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严格土地流转企业和个人资质审核,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价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农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度,探索土地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以地养老、以权养老机制。

11.健全集约节约用地机制。建立政府引导、规划管控、多元参与、利益共享的城镇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老工业区、工矿家属区搬迁改造,盘活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依法处置闲置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考核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二级储备开发机制,完善工业用地阶梯地价标准,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实施阶梯地价,按照国家、自治区地类价格标准,科学设定地价阶梯标准,鼓励开发区、企业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重点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优化政府供地方式,采取租赁、作价入股方式,支持工业和大型商业项目建设。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机制,开发建设大村庄和农民公寓,合并精简农村小庄点,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

(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2.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城镇户口。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将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和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创业、权益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积极促进进城农民向市民转变。

13.加快教育领域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办法,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第三方专业化监管,促进专业技术职称聘评公开公平公正。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和师资均衡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健全教师职称评聘分离机制,将高级教师职数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政府补贴、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困难学生资助等制度。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14.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公立医院进行试点,合理核定政府定额补贴,打破人员编制界限,实行全员竞聘、绩效挂钩、同工同酬。支持民营医院发展,规范民办医疗机构医保定点工作,允许社会资金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就近便捷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建立社区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推动实施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鼓励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医生到市域内农村、社区、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等多点依法行医,取得合理报酬。落实村医待遇,完善村医养老制度,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村医,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基层医务人员晋升职称不受职数限制。

15.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购买服务项目库和年度购买清单,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机制、资金管理、绩效管理等作出规范,培育公共服务承接主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公共文化、市容绿化、环保卫生、技能培训、养老助残等管理服务逐步转为向社会购买,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民办机构,公平享受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支持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在扶老、助残、托幼、贫困家庭扶助、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

(五)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6.推进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智慧石嘴山”建设步伐,完善推进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设完善信息基础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平台、智慧城市业务应用系统。加快建设“智慧石嘴山”综合运行管理平台,拓展智慧服务领域,促进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相融合,为城市管理和发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决策支撑,使政府管理和服务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构建“智慧石嘴山”的完整应用体系。依托“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云计算中心和指挥中心),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决策分析、资源共享,实现一定范围的共享和决策分析,使政府、企业达到一定程度的智慧化,提高企业和市民的办事效率。

17.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市、县区两级行政执法管理,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强化县区行政执法责任,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移,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执法权限依法下放到县区行使。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科学划分执法权限,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城市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

18.创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依据《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围绕石嘴山的宁夏副中心城市定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规划进行衔接整合,提升“三规合一”试点成果,积极推“多规融合”,促进各类规划无缝隙对接。理顺城市供水、污水、排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各类管网管理体制,推进“一张图”集成地下、地面、地上各类设施的空间地理信息,统筹协调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防灾减灾、市政管网、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19.加强基层自治能力建设。坚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进一步强化街道(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治理中心的服务管理职能,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行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转变和完善社区治理结构,规范社区职能,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事务和公益事业,严格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规范针对社区的考核、评比、达标事项,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功能。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坚持扶持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健全完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措施,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指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

20.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实行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构建贺兰山东麓山林生态缓冲带、平原农田湖泊湿地带,形成若干相关联的生态廊道和片区,强化保护措施,确保生态安全。加强生态建设,对于从事林木种苗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矿废弃地治理,发展经果林产业的,给予林权确权登记,依法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理权。在森林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立林地资源和绿地资源长效管护机制,探索政府采购与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承担城郊集中连片防护林管护。拓宽环境污染治理渠道,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在火电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化工行业节水治污,以及工业园区废水、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探索引入第三方治理。启动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试点工作,开展水资源使用确权登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逐步推行水权交易。进一步健全生态建设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非法排污、破坏生态的,坚决依法依规查处。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立节能减排奖惩机制,鼓励节能降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支持节能节水改造、“三废”和余热余压综合利用项目。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对排放达标的工业企业优先用电调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转入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对原用地规划调整、土地性质变更、新项目扶持政策申报、职工转岗培训等予以优先支持。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立城市综合改革工作专项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城市综合改革政策措施,安排部署综合改革工作,统筹协调处理重大改革问题,指导和督促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推动综合改革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城市综合改革,加强改革思路和重要举措的研究和论证,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二)强化责任分工。建立城市综合改革责任机制,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工作部门,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推进落实机制,对本《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按年度逐项分工,制定具体办法,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建立健全改革效果、改革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改革举措的跟踪落实,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三)统筹协调推进。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改革方向、抓住改革重点,强化改革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的整体推进。

(四)突出项目支撑。结合改革任务,研究谋划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把改革成果反映在具体项目和发展载体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软件硬件的高效结合,不断巩固和提升改革成果。

(五)强化宣传引导。坚持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不断从实践中取得规律性认识,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总结宣传综合改革的好经验、好典型和新思路、新举措,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为改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1.石嘴山市中小城市改革试点拟实施项目表


上一篇:吴忠市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下一篇:落实“放管服”改革 激发粮食收购市场活力——我区为162家粮食收购经营主体解绑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