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宁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宁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4-11 15:13:21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较好地完成了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引擎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2015年达到1294.3亿元,占GDP比重4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9%,完成了预期目标。吸纳就业作用日益凸显,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5.5%,较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6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4亿元,增速快于全社会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2.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全区深入实施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从2010年到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7.4%下降到30.2%;金融服务业快速成长,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13.8%提高到20.2%,成为服务业第一大行业;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等其他服务业占比达到41%。
       3. 重点集聚区加快形成,发展特色亮点纷呈。沿黄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015年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7%。银川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银川市被确定为中阿博览会永久举办地,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已成为宁夏发展新地标和中阿经贸合作示范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其中银川iBi育成中心已跻身中国产业园创新力百强,被评为西部地区唯一的最具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园区。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采取北京—中卫“前店后厂”新模式,引进亚马逊等20家以上符合国家现行电信市场准入政策的云计算相关企业入驻,成为宁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4.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自治区先后出台了金融、旅游、健康、养老、科技、信息消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物流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一系列支持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文件和配套政策。银川市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迅速彰显。银川综合保税区成为继上海自贸区后第二家加入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的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陆上丝绸之路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争取开放了第三、第四、第五航权,获批肉类进口指定口岸。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在规模、结构、布局、竞争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一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对外通道建设滞后、高端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服务业拓展外需市场、高端市场难度较大。二是规模总量亟待做大,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2%。三是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规模不大、比重偏低。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83.2%。四是产业集群效应较弱、竞争力亟待增强。龙头企业少,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全国服务业500强中宁夏未有1家。
       (三)发展机遇。
       1. “一带一路”战略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服务业开放发展带来新契机。宁夏正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和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以开放引领服务业发展具有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居聚区,有利于服务业培育特色市场优势。打造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阿博览会成为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凸显宁夏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为服务业开放发展带来新契机。
       2. 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新机遇。我国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面临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发展服务业空间和潜力巨大。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催生新的服务需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启动了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正在明显改善,为宁夏发挥特色优势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3.  “互联网+”快速发展,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支撑。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产业间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全面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将有效化解时空距离对服务消费和供求对接的障碍,激发服务经济发展活力和潜能,为宁夏拓展国内外服务业市场空间、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供新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将发展服务经济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将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完善的治理结构、创新友好的服务体系作为长期方向,将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色精品战略、开放引领战略,推进我区服务业向服务全国、走向世界转变,加快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发展,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微观主体和行业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提升政府统筹、监管和服务能力。
       2. 开放引领,改革创新。健全开放、改革、创新、发展联动互促机制,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发挥中阿博览会、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等作用,拓展国际视野,顺应发展趋势,完善服务业发展竞争合作机制。
       3. 产城联动、融合提升。以宁东基地、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沿黄城市带为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引领,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4. 集聚集群,绿色集约。以银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为龙头,以培育产业生态为重点,引导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服务业高效发展。
       5. 分类发展,强化特色。整合资源,集成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和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便利化。使塞上江南、回乡风情、西夏文化和红色之旅等特色资源成为宁夏服务业发展优势。
       (三)发展目标。
       1. 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张,贡献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0%,吸纳就业人数占比提高到40%左右。
       2.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和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三次产业融合更加紧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区内市场有序扩张,区外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外部市场成为主要增长点,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内涵、区域特色更加丰富,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的便利性、美誉度大幅增加。领军企业明显增多,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
       3. 服务业布局日趋合理,引擎作用显著增强。集聚、集群、集约成为服务业布局的主要特征,全区“一核两极一带多区”的服务业布局架构基本形成。大银川都市区和固原、中卫中心城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4. 服务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产业生态明显优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和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位居西北前列。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文化和监管格局基本成型。
       (四)发展定位。
       1. 服务业共享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共享发展机制,提高企业家引领作用、人才支撑作用和全社会参与作用。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完善普惠服务发展机制,深度挖掘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发展潜力,持续提升服务满意度和服务业保障、改善民生的能力。
       2. 服务经济发展先行区。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引导服务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服务经济发展模式。
       3. 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优化开放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业产业转移。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和加强对外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推进陆上、空中、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不断提升我区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能力。

       三、实施特色精品战略,构建服务业共享发展示范区
       以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为基础,按照网络织密、底线织牢、共享发展的原则,推进资源整合、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努力增强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服务能力。
       (一)商贸服务业。完善现代商贸服务网络,引导商贸服务业优化布局和提升品质,打造中心带动、多点布局、线上线下互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到2020年,全区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协调、服务精细、布局合理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商贸服务网络。发挥现有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其他商贸服务功能区效益、谋求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便民商业网络布局,推进“51015”商业生活服务圈试点,布局建设邻里商业、居住区商业和社区商业中心。鼓励发展高档精品购物、特色精品美食、葡萄酒品鉴营销等,打造以高端零售餐饮为支撑的商业休闲体验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百货连锁品牌和品牌酒店,发展专卖店、精品店等,培育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络营销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
       ——畅通农村商贸渠道。推进商贸流通城乡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健全覆盖全区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销售配送网络。扩大“农超对接”、“农居对接”规模,推广“直采直供”模式,加快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建设枸杞、葡萄酒、牛羊肉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体验中心,加强农产品、农资服务交易市场和联合采购平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农产品集配中心。继续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完善贯通城乡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推进邮政、快递在乡镇、农村网络布局,共享邮政、供销、商贸、物流、电商等企业资源,建设集农资销售、金融、电商、信息服务、快递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村邮站”,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开展城乡一体的共同配送,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促进商品市场做大做强。以流通现代化为方向,以信息技术和智慧物流为依托,引导有条件的商品市场提升商品市场供应链管理和平台化建设能力,优化资源集聚和配置效率。
       ——鼓励发展回族特色餐饮业。挖掘宁夏民族餐饮文化,突出地方餐饮特色,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支持特色食品园区建设,引导支持宁夏餐饮业“走出去”,提高回族特色餐饮影响力。
       (二)健康和养老服务业。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升健康和养老服务能力为支撑,以增进服务可获性为基础,统筹处理强化政府责任和激发市场活力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基本健康服务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促进健康和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体系。
       ——支持健康服务产业多样化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保健等服务。实施面向居民家庭健康签约服务。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等,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医疗与旅游、体育、互联网等多业态融和发展,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发展健康、康复疗养、智慧健康等产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培育发展中(回)医药健康养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回)医药独特优势,提升中(回)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和健康养老服务能力,规范中(回)医养生保健服务。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科、名药、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流程优化、质量上程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旅游等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支持有实力的中(回)医药机构到境外、区外开办中(回)医医院、连锁诊所等。支持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个性化、便捷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机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支持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城乡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促进社区卫生和社区养老资源融合发展。鼓励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健康养老和特色养老服务。支持200张床位以上规模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有效提升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效率及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支持、惠民至上方针,引导家庭和社区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和社区服务网络,多层次、多样化的家庭服务市场逐步成熟,家庭服务业消费需求满足率达到85%以上。
       ——引导家庭和社区服务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施家庭和社区服务业企业家成长工程,搭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培训、交流平台,带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家庭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统筹发挥公益性培训的基础作用和市场化培训的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建设市场化培训基地,带动中高端培训扩容提能升级。鼓励培训企业推进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并重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鉴定。
       ——促进重点领域和新热点新业态优先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养老助残、病患陪护等基本服务,推进社区利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生、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专业特色服务业,引导家政、病患陪护服务业提档升级。支持建立网络服务中心,推进发展日托、上门照料、送餐、陪护等社区生活照料服务,促进社区智慧服务发展。
       ——促进家庭和社区服务业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以五市和各县城为重点,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或做专做特,引导其通过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规模,增强网络化服务能力。加快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家庭和社区服务业标准(规范)的制(修)订,推行企业标准。推进智能化家居服务和发展。
       ——优化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将公益性家庭和社区服务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家庭服务诚信经营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一特三高”(特色产业和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聚焦优质粮食和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服务,壮大经营性服务,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全面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实现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实现先进技术集成化。充分发挥“两组一协会”作用,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实现技物结合等多种服务机制,围绕优质粮食、草畜和蔬菜等重点产业,强化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实施农业人才高地创建计划,加快重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在特色产业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场布点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化。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全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乡、村五级互拨互转。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围绕“1+4”优势特色产业,延伸智慧农业应用平台,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整合共享现有产业数据库,建设统一开放的农业管理信息平台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的目标。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支持开展专业化、综合性服务;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方式,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加快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农耕文化科普基地、农事作业体验基地和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加快打造黄河金岸都市休闲农业带、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休闲农业带、毛乌素沙漠西缘草原风情休闲农业带、环六盘山生态休闲农业带。
       (五)房地产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建立市场主导、政府保障托底的住房制度,形成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求格局。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更好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全面落实国家金融、税收、公积金、购房补贴等鼓励住房需求政策,创新财政补贴、住房贷款等支持方式,不断提高调控政策执行能力,减轻居民购房负担,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渠道化解商品房库存。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有序推进城镇老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强公租房运营管理,探索公租房货币化。开展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控制房地产市场供应总量,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商品房开发规模,避免形成新库存。加快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鼓励具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集约节约用地,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材,倡导节能环保智能,组织实施国家智能住宅示范工程和自治区级住宅示范小区建设。鼓励部分商业营业用房转型为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
       ——提升物业和中介服务水平。创新物业服务理念,为居民提供人性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物业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拉动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物业服务企业,鼓励开展增值型物业服务,打造一批高等级资质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规范发展住房信息咨询、估价、经纪、测绘等中介服务,鼓励房地产企业向物业管理和住房租赁等服务延伸转型。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对房地产业开发、交易、物业服务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服务经济先行区
       综合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激活发展潜力,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拓展国内市场,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
       (一)金融服务业。加快构建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运行规范、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着力强化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完善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业增强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形成服务全区、走向全国且富有持续创新能力、区域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区域金融中心。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以银川阅海湾金融聚集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鼓励证券、期货、基金、保险、股权交易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金融市场主体全面发展。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探索成立本土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宁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做活做优地方银行机构,争取多牌照经营资质。鼓励宁夏银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支持石嘴山银行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优自治区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担保体系,培育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担保为补充、互助担保为延伸的融资担保格局。完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和农村产权、金融资产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在“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规范发展期货市场,提高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和参与度。培育发展债券市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行私募债、集合债、专项债,丰富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债券品种。加快发展保险市场,支持区内外企业在我区发起设立法人保险机构,组建区域性和专业性保险公司,鼓励发展自保公司、保险合作社等新型保险业态,加快引进健康、信用保证等专业性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推进产权和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功能,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转板机制,健全股权质押等配套政策,构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自治区投融资服务平台功能,为资金和项目双方提供市场化的精准对接服务。
       ——强化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的支持。大力引进和培育并购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利用私募股权融资,推动重点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链重组整合。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各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进发展文化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污染防治、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信贷支持。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实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行动,建立自治区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推动开发“扶贫保”、“惠民保”等保险产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全国金融扶贫示范区。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旅游以及物流、会展相关保险。加快我区国家级贫困县地区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进程,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上市公司、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结对帮扶、专业帮扶贫困县、贫困村,落实资本市场脱贫攻坚战略。
       ——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合作)地方金融机构,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开放试点成果,推动金融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推进租赁保函等人民币跨境融资产品运用,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离岸金融创新业务。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资信调查等综合服务。探索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对接机制,推进中国—阿曼(杜古姆)、中国—沙特(吉赞)等产业园区建设,全方位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二)现代物流业。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物流业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立足宁夏、联动陕甘青蒙、沟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现代物流网络,打造面向陕甘青蒙的区域联运集散中心、“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的区域性国际物流节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到2020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2015年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
       ——畅通物流大通道。以打通交通基础设施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为重点,实施综合交通网络覆盖工程,完善机场、轨道交通、公路等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构建便捷顺畅、优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高标准、全覆盖无缝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搭建空中和陆上丝绸之路,推进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建设西部地区一流机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向西开放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货运集散中心。争取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在银川设立分公司、基地公司和参与组建宁夏航空公司。加快银西、中兰、包银等高铁建设,推进既有铁路、公路扩能改造,构建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优化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布局。对接陆路、空中、网上丝绸之路,构建以大银川都市物流圈为核心,固原、中卫两大物流枢纽为支撑,县域物流节点为补充的现代物流网络格局。将大银川都市圈建成向西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物流节点、区域性联运配送中心,固原市建成区域性农产品中药材仓储物流枢纽,中卫市发展成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以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为平台,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工业物流体系和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促进物流相关信息开放共享。
       ——促进物流服务提档升级。实施供应链集成工程,推进物流业与农业、工业、商贸业联动发展,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剥离非核心的物流业务,支持组建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等物流产业联盟。提升物流专业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大对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冷链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的扶持力度。推动物流业与综合交通体系优势资源互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实现协同发展。推动“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探索“智慧物流配送”等新型配送模式,支持银川做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与国际航空港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中阿国际航空邮包和快件分拨转运中心。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支持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或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化仓储设施,推动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协作。培育或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物流平台集成运营商,壮大多式联运经营人服务群体。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
       ——推进智慧物流试点示范。实施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服务示范工程,建立开放的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流在线跟踪和过程控制。推广多式联运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促进跨省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推广应用。
       (三)科技服务业。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4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建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共享平台(众创空间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新型科技、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态,打造4个—5个科技服务产业聚集区,科技服务业支撑全面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围绕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服务,引进和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研服务机构或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为同行业提供技术、工艺、产品、节能等研发设计服务。
       ——大力发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依托院士工作站和专家服务基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依托中国科学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银川)示范基地,加快北京市技术市场银川服务平台、石嘴山产权交易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银川)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宁夏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具有技术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功能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支持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面向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依托中阿博览会开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展览展示、技术交易、投融资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动的中阿技术转移转化机制。
       ——积极发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利用中阿博览会平台,充分发挥银川iBi育成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完善产业孵化生态系统,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大学生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鼓励利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咖啡等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立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升,培育独立、权威、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立以自治区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辅助的三级检验检测体系。以建设“E平台”电子信息检测平台为目标,探索拓展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新领域。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环保、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质量和水平。面向自治区特色产业、重点行业,建立宁夏公共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科技咨询及普及服务。完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支持技术信息市场网络互联互通,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普能力建设,鼓励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强化科普服务能力。加大媒体科普宣传力度,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电子商务业。把电子商务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途径、服务民生的新方式,全力推动全区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应用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百货、连锁超市、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企业,发展网络零售、营销和网上预订、支付等在线业务,形成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一体化数字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支持生产制造企业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应用,建立与客户电子商务系统对接的网络制造管理系统。引导邮政、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等便民利商新业态。支持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整合购物、缴费、家政、社保、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便民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国家和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涉农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在全区农村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适合农产品特点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及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户延伸。
       ——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开发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系统,搭建宁夏品牌迈向世界的“网上丝绸之路”。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投资我区电子商务企业,努力拓宽海外营销渠道。鼓励发展面向阿拉伯国家(地区)的电子商务合作,加快建立中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积极争取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资质。建立涵盖经营主体和电子商务进出口全流程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高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水平。积极引进速卖通、天猫国际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培育本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储、综合展示中心和物流分拨基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催生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骨干企业队伍,培育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在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银川iBi育成中心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将银川TMT育成中心、宁夏电商谷等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区。

       五、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建设内陆开放型服务经济试验区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动优势特色服务产业扩规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大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一)旅游和文化业。以建设宁夏全域旅游示范省(区)为目标,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发展模式,着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释放宁夏旅游资源潜力,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旅游业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促进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和繁荣,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争取建成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达到5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
       ——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一核集成服务、两带均衡发展、三廊整合提升、七板块打造精品”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从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形成以景区消费为主转向以目的地消费为主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做精存量,做优增量,推动重点景区升级改造,开发建设复合型旅游景区。鼓励发展自驾游、商务游、健康游、产业游等新业态,依托沙漠、葡萄酒、美丽乡村打造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沙漠阳光、温泉、冰雪、西部民俗四大冬季旅游新产品,升级培育回乡文化、西夏探秘、红色之旅、军事主题等体验旅游精品。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增强区内外旅游基础设施的通达性,拓展和丰富国际国内客源地到宁夏的航班和旅游包机线路,建设城际铁路交通网,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到2018年实现主要旅游景区、重点旅游扶贫村镇与干线公路的畅通连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机场、火车站、重点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点建设一站式旅游集散中心,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提升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构建集全区旅游信息发布、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创新旅游营销思路,实施全域旅游整合营销工程,大力推广宣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形象。推进“宁夏人游宁夏”活动,活跃区内市场;强化与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周边省区合作,深度开发周边市场;重点拓宽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加强高端和细分市场开发。稳步巩固港澳台市场,积极拓展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延伸拓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逐步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旅游市场。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凸显黄河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丝路文化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推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鼓励发展新的服务平台、新的交易方式、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用户群体。发挥科技创新型、文化创意型产品的优势,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新驱动,更高效地激活文化创造力。开拓文艺创作演出市场,开发彰显特色、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演艺精品。以“互联网+”、“文化+”为依托,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发展方式,打造银川世界电子竞技之都。扩大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增强文化消费体验,促进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和繁荣,催生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元的文化服务和创新创意产品,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宁夏演艺集团等国有文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宁夏文化产业基金的作用,扶持经营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民营文化企业,引导其品牌化发展。构建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注重上下游产业链开发以及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把文化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着力培育体验、加工、餐饮、演艺、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把文化创意融入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品与线路开发、旅游节庆策划、旅游市场推广等各个领域,推动文化资源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转化。推进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提升文化内涵为主,拓展旅游增值服务,开发具有宁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信息服务业。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打造全国重要的云计算和云服务应用示范区。到2020年,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促进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支持中卫市依托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与北京市共建共享服务全国的枢纽型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推进奇虎360、中兴通讯等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应用,吸引大数据、云计算和国内骨干企业数据中心落户聚集发展,鼓励与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大数据、云计算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积极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对接,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或重点行业、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及远程灾备中心,打造国家数据安全储备基地。推进全区政务民生领域信息化试点,提高政务、社保、信用、扶贫等“8+N朵云”的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建立面向公众的一站、一卡、一号等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跨部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逐步形成有效的“宁夏云”应用模式。
       ——拓展大数据应用服务。以推进“智慧银川”建设为先导,加快推进“云惠宁夏”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大数据与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推进滨河新区、银川iBi育成中心等重点园区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建设,积极打造物联网应用平台,大力发展车联网、智能家居、网络教育、环境监测等集成应用,完善物联网产业体系。推进银川、石嘴山、吴忠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医疗、贸易、住房、交通、金融等领域应用,带动信息服务需求扩张。
       ——开展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及应用服务。推动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暨宁夏枢纽工程建设,形成对阿拉伯国家国际合作新局面。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地区在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建设中阿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跨境贸易、技术转化、卫星服务、产业对接、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加强市场化对接合作。启动卫星广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应急通信等应用示范工程。
       ——培育“互联网+”服务新业态。推进产业组织方式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新业态。鼓励利用大数据资源,推动软件研发设计、移动电子商务、新型数字内容服务等发展。促进制造、交通、物流、金融等行业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鼓励开发过程控制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相关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促进文化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基地等,促进现代传媒、信息网络、数字内容和智能终端融合发展,以动漫游戏、数字影音及智慧宫数字出版等为重点,支持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开拓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加强信息安全服务。以加强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地方法规建设为基础,强化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支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云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数据加密、容灾备份等数据安全服务。推动传统信息安全企业向云安全解决方案企业转型,发展相关服务业。
       (三)会展及商务服务业。整合会展资源,优化商务服务环境,推进总部经济模式发展,规范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培育和打造影响力强、美誉度高的品牌展会,以推进会展业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引领带动周边商务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商务会展高地。到2020年,商务会展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加快推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商务服务贸易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等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聚集区。鼓励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建设城市综合体或商务营运中心。升级改造规模化商务区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吸引国内外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及行业组织在宁夏设立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
       ——积极举办节庆会议展览。突出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鼓励打造“国家水准、全球视野”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品牌展会在宁举办,提升中阿博览会功能和全球影响力,积极争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协同打造会展联盟。鼓励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会展业,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展会加快发展。支持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培育专业品牌展会和会议,促进会展经济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统筹办好全球(银川)TMF智慧城市峰会、中国国际房车旅游大会暨丝绸之路房车旅游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休闲旅游展会、六盘山山花旅游文化节等,提升节庆活动影响力。支持会展衍生品开发创新,引导会展产业多元化发展,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带动力。
       (四)服务外包业。以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保障,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示范园区、示范城市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争创1个—2个自治区级、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承接技术转移和装备输出、展览展示、培训翻译等服务外包业务。支持引进电信运营商和云计算龙头企业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和应用领域。积极创新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完善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配套政策,鼓励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发展安全可信的云计算服务外包,推动政府业务外包。发挥银川iBi育成中心引领作用,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与测试、运行维护、信息系统应用等服务外包,推进对接平台和载体建设。大力发展3D模型制作、国际动漫加工、原创动漫开发、漫画数字化应用、影视特效制作、手机娱乐、数字出版、媒体后台数据库等新兴服务外包业务。
       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综合运用贸易、出口信贷、对外投资合作等多种措施,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引进先进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开展高附加值项目合作,实现转型升级。引导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从事和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推动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建立境内外接包网络。实施服务外包企业“小巨人”工程,支持建设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拓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服务外包市场。
       完善服务外包发展支撑体系。大力支持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业务研发、信息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等平台。引导服务外包园区、高校与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联合建办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培养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技能型和业务型人才。

       六、总体布局
       根据优化宁夏空间布局战略要求,坚持集聚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原则,引导服务业向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以区域产业功能组团为支撑,构建“一核两极一带多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一核:大银川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主要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宁东新城,打造以银川市为中心的宁夏现代服务业核心区。重点布局建设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会展、软件创意、科技研发、工业基础软件、工业云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与呼包银榆经济区的融合互动,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转移和集聚;推进银川、石嘴山、吴忠相向发展,将大银川都市圈建成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服务中心,统筹提升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能力。
       (二)两极:固原、中卫两个服务业发展极。发挥固原良好的自然和人文优势、中卫 “西大门”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固原、中卫功能互补、特色凸显的服务业发展极。
       固原市:依托高原绿岛、长征圣地、丝路重镇、丹霞奇观、田园牧歌、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天高云淡六盘山”品牌,建成大六盘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中卫市:依托西部云计算基地和包兰、宝中、太中银铁路及香山机场,重点布局大数据产业、特色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建成宁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云端城市、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城市。
       (三)一带:沿黄城市服务业产业带。以滨河大道、京藏高速公路、包兰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连线,以沿黄城市为节点,打造宁夏服务业发展高地和服务业转移承接地,高起点布局发展一批休闲旅游、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研创意等服务业,提升区域和国际影响力。
       (四)特色产业集聚区。
       1. 宁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优势,布局建设宁东能源化工物流园、机械装备制造业配套服务聚集区和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推进盐池大宗工业品物流中转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建设。
       2. 银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发展,提升特色鲜明的服务业组团功能。
       ——商务会展业组团。依托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宁夏国际会展中心等,建成以人文技术交流、展示展销、商务洽谈为重点的区域商务会展集聚区。
       ——现代金融业组团。依托银川阅海湾金融集聚示范区,布局形成银行、保险、证券交易、债券发行、信托服务等集创新、产品服务、交易于一体的金融产业集聚区。
       ——研发设计业组团。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完善知识产权系列服务能力,打造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服务中心。
       ——文化创意和软件业组团。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iBi育成中心、TMT育成中心为载体,以增强对高科技产业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集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技术创新、数字媒体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和软件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和示范基地。
       ——现代商贸业组团。巩固提升新华商圈市级商业中心,金凤区、西夏区次级商业中心,以及灵武、永宁、贺兰商圈等服务功能,加快形成阅海湾新商圈。
       3. 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体验式旅游集聚区。利用贺兰山东麓地处世界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带”的优势,加快建设一个葡萄文化中心、3个葡萄酒生态文化城、10个特色葡萄主题小镇和100家以上列级酒庄,推进葡萄种植与加工、旅游、销售、文化等融合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和独具魅力的体验式文化旅游目的地。
       4. 吴忠特色食品研发营销集聚区。依托吴忠金积工业园,建设集研发、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特色食品企业建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总部,推动宁夏特色食品规模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
       5. 宁北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惠农陆路口岸,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沙湖旅游景区带动作用,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6. 中卫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区位交通和沙坡头、腾格里沙漠湿地等资源优势,打造西部特色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国家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中国浪漫沙都”和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展示“宁夏归来不看沙”的特色旅游画卷。
       7. 大六盘康养产业集聚区。依托六盘山良好的生态环

上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