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宁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25 08:45:01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时期,全区以8.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9.9%的经济发展增速。
       ——节能和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基本完成。201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为5404.7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1.998吨标准煤/万元,“十二五”累计下降6.97%;扣除宁东煤化工项目后,全区单位GDP能耗为1.749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16.54%,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5%的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712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11.39%,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超过12.6%。全区单位GDP水耗为242立方米/万元,比2010年的440立方米/万元下降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64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44立方米,累计下降31.2%。2015年,能源产出率达到5387元/吨标准煤;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十二五”末,全区电力装机增长120%,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37.2%,新能源发电量占工业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1.9%,新能源电力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7.8%,比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自治区被列为首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9:49:42调整到“十二五”末的8.2:47.4:4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2%,轻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9%;“五优一新”产业(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
       ——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通流改造、电机变频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重大技术节能或管理节能工程300余项,投入扶持资金15亿元,带动投资300多亿元,实现节能量860多万吨标准煤;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淘汰落后产能累计1200多万吨,节约能源消耗398万吨标准煤;完成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7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2015年,全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耗能企业,重点产品能耗指标全部在国家和自治区要求的能耗限额标准以内,电解金属锰、碳化硅、金属镁等产品冶炼单位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原煤、焦炭、电石、合成氨等部分行业的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普遍达到节能标准65%,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达到50%,既有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完成50%,城镇新型墙体材料替代实心粘土砖替代率达到100%。
       ——相关试点示范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61家,建设各类循环经济试点34个,其中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3个(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中宁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县)3个(石嘴山市、青铜峡市、永宁县),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3个,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2家,“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创建企业13家。工业领域先后确立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3家,省级试点单位39家,地市级试点单位48家。实施重点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和工业污染治理工程59项,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2亿元。争取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4个(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宁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1亿元,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80项。开展了废旧家电、废旧金属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矿产”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石嘴山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夏锦绣集团被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500多家,通过认定的154家。
       ——循环发展和综合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煤油气综合利用、兰炭综合整治、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等一批重点补链、延链循环经济项目;在煤炭、煤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电—电石—PVC—电石渣制水泥”“煤—电—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新型墙材”“电力—煤炭—冶金—粉煤灰、煤矸石—新型建材”等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在宁东、石嘴山等地形成了多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对宝丰能源集团、大地循环发展公司等80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验收审核,实施了300多个清洁生产改造项目。
       ——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间,在节能降耗方面,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节能监察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1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机构节能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6号)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节能降耗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 》(宁政发〔2012〕142号)等规章制度和办法,制定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发〔2012〕133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节能降耗行动计划(2014年―2015年)的通知 》(宁政办发〔2014〕15号)等文件;在循环经济方面,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59号)等规章制度,编制实施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自治区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二、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节能降耗已成为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各国经济复苏迟缓,调整发展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与美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应对气候变化声明,各国在巴黎气候大会签订了《巴黎协议》,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为自治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政策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同时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国际产能合作,能源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系统优化。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战略的突出地位,明确提出“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政策和制度设计,为深化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宁夏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区域,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艰巨任务,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将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质量效益更高、更可持续的发展,对全区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将发生积极变化,但资源型产业占比高、高附加值产品少和资源能源消耗大的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任务十分艰巨。
       (一)倚重倚能产业结构短期难以根本改变。全区煤炭远景储量居全国第5位,宁东煤田我国巨型煤田之一,探明储量273亿吨。2015年,煤炭占全区一次能源生产量的92.1%、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2.3%。依煤而生的高耗能产业是我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占行业比重较大。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84.8%,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0.8%。高耗能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申银特钢300万吨特钢、天元锰业三期60万吨电解锰等项目投产达产,工业结构重化导致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费占比继续提高。
       (二)新建煤化工项目将影响我区单位GDP能耗。“十三五”期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投产的重点煤化工项目有神华宁煤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100万吨副产品深加工制烯烃项目、100万吨/年煤泥综合利用项目,宝丰集团焦炭气化制烯烃项目等,这些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能耗2300万吨标准煤,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区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任务。
       (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十二五”期间,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较国家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每吨能源消费产出的GDP是0.54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3%。万元GDP能耗是1.99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 倍。单位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吴忠地区和石嘴山地区粉煤灰综合治理率,石嘴山市、中卫市的冶金类废物(金属镁还原渣和锰渣等)利用率仍然较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压力持续加大。
       (四)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166种,其中75种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70种,最终产品仅有21种,大部分企业科技基础薄弱,轻工业占比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明显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尤其是对冶炼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固废中可用成分的分离、高值化利用的技术与装备还不能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仍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尚处于工程示范阶段,未得到推广应用。
       (五)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尚待提高。自治区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领域研究能力薄弱,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推进缓慢,全社会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的意识和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自治区节能减排侧重单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及主要工艺和重点设备的能效提升,整体解决方案较为缺乏;侧重于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行业间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耦合不够;流程工业与社会间生态链接的节能降耗潜力尚待挖掘。循环经济侧重工业领域发展,农业、服务业和全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建设“美丽宁夏”为目标,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为主线,着重从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挖掘潜力、延长链条等方面,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全力推动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相结合。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逐步解决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引导企业加大节能降耗技术升级及循环经济投入,培育节能降耗及循环经济服务产业,推动重大技术和装备升级,提高产业能效及资源利用水平。
       ——重点突出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强化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企业节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强规划引导,完善节能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社会领域全面节能。发挥试点企业、园区、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向示范推广转变;以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为突破口,推动全区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对节能降耗及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发挥制度创新对节能降耗及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加快完善促进节能降耗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
       ——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明确目标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监督队伍,落实问责机制。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节能降耗及循环经济服务市场机制,打造技术服务中介平台,深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节能降耗及循环经济服务产业。

       三、主要目标
       ——能效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缓解,能源消耗增速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下降,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全区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能源结构逐步优化,非化石能源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以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供给和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供给相结合的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
       ——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循环型、清洁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各市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典型模式。
       ——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争取实施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中卫工业园区等5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工程,创建5家绿色示范工业园区。实施园区低成本化改造,加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产业间上下衔接、企业间废物资源交换利用等循环化发展。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围绕“美丽宁夏”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轻重工业比达到25:75,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力争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

       一、推动结构节能,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三产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引导国有资本从高耗能行业向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转移。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电解铝、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对钢铁、石化、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推行能耗增量“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对确需发展的传统优势高载能项目,能效水平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壮大主导产业。推动现代煤化工、现代纺织、葡萄酒、地方特色食品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培育品牌、做出特色,向国际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一步提升煤电、化工、纺织、葡萄酒、地方特色食品等主导支柱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围绕国家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开展燃煤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以现代纺织产业园等为载体,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提高品牌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构建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绿色技术研发,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推动绿色“中国制造2025”。
       2.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发展新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不断探索“互联网+”创新绿色产业模式,推动“互联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等园区,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新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3.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利用现代信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一步提升电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煤炭等传统产业装备水平;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推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通过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传统产业布局,同时提高集成和配套能力,促进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
       (二)调整能源结构。
       1.完善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优化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发展风能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着力培育新能源生产研发服务业。推进石油和天然气科学高效开发,发挥盐池、彭阳油气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的采油技术,进一步提高现有油井注水比例;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合作,抓好老油田扩边勘探,开拓新的油气区块,保持油气产能稳定增长,形成以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供给和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新能源供给相结合的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围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太阳山开发区建设,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形成与区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继续实施“上大压小”,优先发展城市热电联产、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鼓励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环保燃煤发电机组,加快热电冷联产机组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试点楼宇型和园区型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探索“绿色煤电”发展模式。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目录。“十三五”期间,六大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约500万吨,节约能源消耗约300万吨标准煤。

       二、强化重点领域节能,提升能效水平
       (一)工业节能。
       1.煤炭(煤化工)行业。在红柳、麦垛山等16处产能过百万吨的煤矿推行绿色化生产,加大矿井生产技术的清洁化改造,采用“保水开采”、煤炭洗选、采空区充填、煤与瓦斯共采等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加快银北老矿井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宁东现有煤炭产业技术升级;推广运用数字化矿山信息技术,实现采掘、洗选智能化管理;支持煤炭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煤炭建设生产。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推广最严格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度;大力发展高精度煤炭洗选加工,开展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实施燃煤锅炉提升工程;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加大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矿井水等资源化利用的力度。按照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布局煤化工项目,建设宁东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推广运用劣质煤、高硫煤加压气化、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大型整流技术、无汞催化技术、煤沥青改性替代石油沥青技术、甲醇汽油助剂技术等煤化工技术。利用矿井排出的煤矸石,建设煤矸石砖厂,因地制宜建设煤矸石电站和瓦斯发电站。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同太阳山开发区、盐池县有关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的核心区,加快建设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和煤制甲醇等项目,加强跨行业联产技术研发应用。
       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5%以上,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全区煤电装机达到3600万千瓦,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0%;煤矿回采率达到60%以上。
       2.电力行业。建成神华国能鸳鸯湖电厂二期、浙能枣泉、中铝银星、国华宁东二期、华能大坝四期、国电方家庄、华电永利、大唐平罗、京能中宁等大型燃煤电厂,新增火电装机规模1700万千瓦。新建机组严格执行能效标准,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高效节能低排放先进技术,重点推广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在役燃煤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对石嘴山发电厂、西夏热电等现役机组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各工序和各种品位余能资源的深度回收利用;加强风机等耗电设备的变频节能改造,积极采用国家重点推广的电站锅炉用邻机蒸汽加热启动技术、纯凝汽轮机组改造实现热电联产等适用节能技术,提高发电和供电效率;对确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燃煤电厂实施淘汰。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到2020年,全区火电供电煤耗在2015年年末的基础上下降1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
       3.钢铁行业。严格控制产能规模,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工艺结构和装备结构,推动产品升级,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焦炉煤调湿烧结余热发电、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烧结烟气循环等技术。建设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工艺。在硅铁、硅锰等铁合金行业,重点推广全密闭矿热炉高温烟气干法净化回收利用技术。推广熔融还原炼铁、热装热送、低温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鼓励转炉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回炉烧结,利用高炉渣、转炉渣生产水泥等建材产品。推动利用焦油、焦炉煤气、粗苯等焦化副产品生产化工产品。鼓励应用高炉、转炉冷却水闭路循环技术,构建钢铁工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在有效控制铁合金产品产能的前提下,根据国家钢铁工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特种合金和多元复合合金。
       力争到2020年,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降低5%,硅铁、硅锰产品综合能耗分别达到1800千克标准煤/吨、90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降到3.5立方米/吨,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
       4.有色金属行业。围绕电解铝、金属镁等产品,鼓励实施深加工生产项目,推广高效率、低能耗、环保型冶炼、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电解铝行业重点推广铝电解槽新型阴极结构及焙烧启动与控制技术、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等先进工艺;镁冶炼行业积极推广新型竖窑煅烧技术、复式反应新型原镁冶炼技术等新技术;电解锰行业推广RPP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节电等一系列新设备、新技术,探索使用脉冲电解、多孔阳极等节能电解系列新技术及脉冲电解新设备。推进共伴生矿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等的综合利用。在铝行业以“铝电联营”为核心,探索精深铝产品加工,生产汽车、船舶、轨道交通、建筑、航空航天用铝及工业用铝,构建铝电联营原级产业链、热电联产次级产业链、关联产业链组合而成的园区产业体系。 力争到2020年,电解铝、金属镁、金属锰等主要产品的单耗降低5%。
       5.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节能技术、大型往复式压缩机流量无级调控技术、皮带机变频能效系统技术等新型节能技术,实施丙烷脱氢装置、炼化能量系统优化、悬浮床加氢裂化、硝酸综合处理等技术改造;原油开采环节全面实施抽油机、驱动电机节能改造,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和油田采出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推广高效油气分离、原油稳定和伴生气处理、高效真空加热等技术。采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和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以及对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推广优化换热流程、提高冷凝液回收率、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例、降低汽化率、增加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节能技术。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打造世界煤制油高地,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为千万吨级大型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按照精细化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大型企业,推进煤化工产品向下游延伸,构建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体系。
       力争到2020年,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电石、焦炭等主要产品的单耗降低5%。石油石化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减少20%。
       6.建材行业。水泥行业鼓励采用电石渣、造纸污泥、粉煤灰、冶金渣等工业废渣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高效烟气脱硫脱硝等工艺技术、实施高固气比熟料煅烧、无球化粉磨、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等技术改造,发展高等级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积极发展新型节能建材,把节能门窗、节水洁具、高强钢筋等新型建材和高端绿色建材产品作为“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重点发展低辐射镀膜等建筑节能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以及具有节能功能的玻璃及其深加工制品;推广高效电机、篦冷机等先进设备。加快发展绿色建材,积极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示认定工作。到2020年,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到110千克标准煤/吨,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75%以上。
       7.生物医药行业。继续推进生物医药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大技术研发、设备应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重点在启元药业、泰瑞制药等企业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电煤燃烧改造,对原料车间发酵罐、糖氮罐空消排放废热进行回收改造,建立健全各项能源管理制度。重点组织实施泰益欣生物年产1550吨盐酸克林霉素及其衍生物、金诺生物制药年产10吨腺苷钴胺、10吨甲钴胺原料药、启元药业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吴忠万盛生物小品种氨基酸、吴忠怡健生物螺旋藻、吴忠润德生物枸杞酵素等项目。推广新型生物反应器和高效节能生物发酵技术,加强生物质转化与生物环保技术研发,重点开展生物质高效降解微生物的选育与构建,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产品;开展污染微生物降解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开发环保微生物制剂产品。加快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到2020年,行业内的重点用能监测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均达到控制指标。
       8.轻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先进生物工程、高分子降解、污染防治技术、发酵新工艺、纺织精梳、自动络筒等技术,重点加快发展羊绒、枸杞、葡萄、乳品、淀粉、清真食品、造纸、蓿草功能饲料、民族用品等产业及深加工系列。依托中银绒业、嘉源绒业等骨干企业,提高羊绒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依托如意纺织、恒丰纺织、恒达纺织等企业发展高附加纺织制品。依托西夏嘉酿、宁夏红等企业,把“宁夏红”“西夏王”“西夏啤酒”及枸杞原汁和葡萄原汁产品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依托启元药业、伊品生物等企业,发展以现有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维生素等化学原料药及深加工产品和赖氨酸、味精、苏氨酸等主导产品,加快淀粉、糖醇、变性淀粉新产品开发和现有工艺改造升级。引进先进制浆工艺和设备,采用高速宽幅纸机,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实施碱回收改造项目,依托中冶美利、紫荆花纸业等企业发展高档文化、生活和包装用纸。依托夏进乳品、北方乳业等企业发展消毒奶、发酵奶、果汁奶、奶粉、奶饮料、开发有机奶、免疫奶和奶酪等营养性和高附加值乳制品。
       (二)农业节能。
       到2020年,全区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户用太阳能采暖房和高效节煤炕灶炉,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支持采用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的先进农业技术。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建设规模化沼气工程、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促进沼气产品集中供气、发电上网、提纯商用等多元化发展。推进沼渣、沼液肥料化、商品化发展。
       (三)建筑节能。
       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重点推动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以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为重点,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调动居民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地热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提升并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严把设计关口,加强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不低于97%。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新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积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大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重点推广装配式建筑。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材料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农村新建节能建筑,引导农民建设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型住房。
       力争到2020年,采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的项目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3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加大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积极开展75%建筑节能标准试点示范,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阶段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8%以上。
       (四)交通节能。
       积极推进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建设公交示范城市,鼓励购买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的进程。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等低碳铺路技术和养护技术,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在全区交通规划中,统筹衔接各种运输方式,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加快现有机场、车站的节能节水改造,优化航线网络结构,鼓励机场提供地面供电替代飞机自发电。规划建设银川旅游环线轻轨、火车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及银川至周边省(区)、相邻地区城际铁路。
       2017年年底前,淘汰全部“黄标车”。力争到2020年,初步实现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客运智能化,银川市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完成2个区内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和2个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城市创建。
       (五)公共机构节能。
       进一步实施公共机构采暖、空调、照明等系统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标准工程和示范工程,将节能产品纳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及五市人民政府的采购目录,加大节能产品政府集中采购力度。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约水、电、煤、气、油和办公用品工作,完成规划期节能目标。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共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完善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启动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公示和管理。在具备条件的办公区安装雨水回收系统和中水利用设施。完善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
       到2020年,新增创建5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政府机构及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总量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之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

       三、构建循环发展体系,促进协调发展
       (一)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构建粮、菜、畜、林、加工、物流、旅游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使用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依托全区枸杞、马铃薯和葡萄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枸杞加工生产企业、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和葡萄酒酿造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积极开展作物秸秆机械深翻还田,不断创新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制度,推广“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动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推广应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推广规模化沼气工程等。推动农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建立政府推动、农户参与、企业实施的农用残膜、灌溉器材的回收利用体系,加大农用残膜污染监测、推动机械化回收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农民回收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在蔬菜主产区,开展尾菜饲料化和肥料化技术提升与示范推广。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人工种草及牧区草原资源的养护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全面推动林业三剩物的综合利用,加大对废旧木质家具、木质包装的回收利用,在银川等大中城市开展园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在巩固禁牧封育成果基础上,积极探索草原休牧轮牧试点示范,开展天然草原改良、已垦草原治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及时对草原进行生态修复,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推广畜禽清洁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实现养殖水域空间资源合理利用。鼓励利用盐碱地、采矿塌陷区发展水产养殖。推进废旧网具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发展规模化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推广堆肥处理、工厂化生产有机肥、好氧发酵农田直接施用技术。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畜禽粪便—沼气—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肥料、农药—农林作物,畜禽加工—副产物—生化制品等产业链。
       (二)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依托骨干企业和园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推进煤炭、钢铁、电力、有色、石化、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行业循环生产为重点,促进产业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发展,科学建链、适当延链、合理补链,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
       1.煤炭(煤化工)产业。将重点构建煤炭—电石—精细化工、煤炭—焦化—精细化工、煤炭—气液化—精细化工、煤炭—甲醇—精细化工等产业链,继续加强产业链的建设,发挥政府指导、协调作用,促进科学合理建链发展。改善宁北产业结构,形成电石—石灰氮—氰胺化合物,电石—乙炔—PVC和聚乙烯化合物产业链;加强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在煤炭—电石—精细化工链方面的建设;从煤炭—焦化—芳烃化合物—聚氨酯化合物、煤炭—气液化—碳化合物—聚氨酯化合物、煤炭—气液化—烃类化合物—油燃料和烯烃类化合物方面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生态高效的共生体系。
       2.钢铁行业。建立废钢回收体系,支持宁夏钢铁集团、申银特钢等钢铁企业建设废钢加工配送基地。构建高炉炼铁—粗钢冶炼—钢坯—普钢、高炉炼铁—粗钢冶炼—合金钢、特种钢材及其型材、冶炼—钢铁产品—废钢铁—电炉炼钢、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建筑钢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好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工作。到“十三五”末,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
       3.电力工业。构建发电与相关产业的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粉煤灰、炉渣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水利、污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粉煤灰在化工行业制备硅铝新型化工材料的应用;探索粉煤灰用于煤矿井下防治煤自燃、粉煤灰复垦、回填造地和生态利用,拓展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途径。继续推广煤—电—电石—PVC—电石渣制水泥、煤—电—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新型建筑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4.有色工业。重点支持中色(宁夏)东方、天元锰业等大型企业探索有色行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提高有色金属资源利用效率。突破钽铌钛下游应用领域的一批核心技术,重点推进钽、铌、钛稀有金属在电子、精密陶瓷、电声光器件、硬质合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超导工业领域的延伸及应用。构建钽冶炼—钽粉—电容器—元器件制造、铌冶炼—草酸铌—催化剂—添加剂、钛锭/钛粉—钛合金—氧化物—钛酸盐—功能陶瓷及结构材料、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锂离子电池等产业链。以太阳镁业、惠冶镁业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镁、镁合金及其系列产品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构建煤—焦—煤气—金属镁—镁合金—镁材—镁渣—水泥产品链。
       5.石化工业。重点提高自治区原油加工能力,力促石油化工与煤化工融合式发展,建立干气制氢、废气制硫磺、能量梯级利用等特色静脉产业链。推动废渣、废气、废水资源化利用,构建石油石化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炼化—废催化剂—稀贵金属,炼化—废气—硫磺—化工产品,炼化—废气—供热、发电,炼化—余热余压—发电等产业链。
       6.建材工业。鼓励电厂脱硫石膏用于生产水泥和建筑石膏粉,支持新上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产线。实现陶瓷产品及复合环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构建工业生产—废渣—建材,建筑废弃物、路面材料—建材,水泥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粉尘—水泥,石材—废碎石、石粉—人造石、砖,复合材料—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链。
       7.新能源产业。依托隆基硅、佳晶科技、天通银厦等企业,在企业间形成相互依存、配套协作的密切共生关系,形成高纯硅—多晶硅(单晶硅棒)—晶体加工—多晶硅电池(单晶硅电池)—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列产品产业链。
       8.新材料产业。依托中色(宁夏)东方、神华宁煤太西活性炭、惠冶镁业等企业,形成生态化、清洁化、循环化、高效化的发展态势,打造原材料—新材料—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依托国电投宁夏能源铝业等企业,形成煤—电—铝—铝合金及铝材产业链。依托滨河碳化硅、艾森达新材料等企业,形成碳化硅—氮化硅(碳化硅微粉)—氮化硅耐火材料(碳化硅陶瓷材料)、氧化硅—蓝宝石晶体—微电子衬底材料应用(LEDb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等衬底材料)、金属原料—粉体材料—氧化物粉末—(ITO、ZnO等)—靶材—平板显示、光伏等产业链。
       9.现代装备制造业。发挥在煤炭采掘、数控机床、风电设备、起重机械等方面的优势,培育银川和石嘴山两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矿山机械、数控机床、自动化仪器、轴承、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大型铸件、轨道交通变压器和智能电网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石嘴山—银川—吴忠装备制造产业带。促进银星能源、小巨人机床、共享集团、天地奔牛等企业迅速成长,提升装备配套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集聚。
       (三)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按照“传统服务业循环化改造、现代服务业链条化提升、文化旅游业绿色化扩容”的总体思路,在商贸流通业开展绿色流通试点,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引导企业绿色采购。创建绿色饭店,发展绿色物流,引导服务企业提供绿色服务;继续实施高速公路服务区清洁能源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项目;在旅游业推广景区内风光互补照明、新能源车使用,引导游客低碳出行、绿色消费。推动农旅相融,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提升传统服务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运行。推广可多次利用的周转包装,实现包装物的梯级利用。加快绿色仓储建设,合理规划和优化仓库布局,采用现代化储存保养技术,降低各类仓储损耗。发挥银川综合保税区的仓储、分拨、配送功能,全力打造中阿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中阿合作示范区。
       依托中卫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廊道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国际文化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绿色化,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服务体系。
       (四)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全面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再生资源分选、拆解、破碎、加工利用技术和装备提质升级,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延长产业链,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农用残膜“以旧换新”试点,建立全区农用残膜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大力推进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做好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传统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强废旧物资再制造。构建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以旧换再”试点,对购买再制造产品并交回旧件的消费者进行补贴。发挥中卫市区位及物流优势,与生产商合作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机械、机床、废旧汽车零部件等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提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水平,在银川市进一步完善餐饮企业、单位食堂餐厨废弃物定点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和大力倡导节约、低碳、循环的绿色生活理念,制定发布绿色旅游消费公约和消费指南。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行动、反食品浪费行动和反过度消费行动。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节水超市、慈善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促进绿色产品销售。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鼓励大中小城市利用群众性休闲场所、公益场地开设跳蚤市场,方便居民交换闲置旧物,通过电商平台提供面向农村地区的绿色产品,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提供新能源汽车应用服务,继续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推广使用节能门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推广环境标志产品,鼓励选购节水、节能产品。到 2020 年,能效标识 2 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达到 50%以上。
       以绿色供给推动绿色消费。出台自治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包括采购、设计、生产、制造、工艺、运输、销售等),积极采用绿色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生产设备,丰富绿色产品的供给结构。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丰富绿色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降低成本和价格。推进企业加快绿色供应链建设,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动态、消费者购买欲望及支付能力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在营销方案中突出绿色产品的文化特点、品牌标志,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需要。

       四、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完善能源审计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能源消费的状况,结合年度节能工作计划,负责编制自治区和市(县、区)能源审计年度计划,下达给有关用能单位并委托有资质的能源审计监测部门实施。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
       (二)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节能服务机构库和节能量监测机构库,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到2020年,扶持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培育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建设。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有色、冶金等高载能行业中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
       (三)完善节能和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健全节能和循环经济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做好能源消费指标公报。完善重点领域基础统计核算制度,构建地方、企业节能和循环经济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单位)的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开发全区统一的能耗在线监控平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监控等信息化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管理信息网络,为经济运行分析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针对部分园区配套水、电、气、热、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远郊区多数产业园区周边教、科、文、卫等城市服务功能配套不足的现状,加快低成本化园区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集中改造和建设园区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物流、环保处理等设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性,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去产能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禁新增过剩产能,加强行业规划指导。对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应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依规进行整改,对达标无望的项目及企业依法依规予以关停清退。对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装备、工艺和产品,实现应退尽退。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转型提升,主动压减低效产能。分类处置“僵尸企业”, 引导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强产能对外合作。

第四章 重大工程
 
       一、能效水效提升工程
       坚持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开展煤炭、电力、铁合金、水泥、电石等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效提升计划。
       开展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行动,探索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在钢铁、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常规水的利用能力。

       二、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程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全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优先在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冶金、纺织、食品等行业,以及基础条件好、产业关联性强的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和示范推动工作,通过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领,建立全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
       围绕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工业固废,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进深度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资源综合利用产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各地优势,创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跨市协同发展示范区。
       围绕餐厨废弃物、废弃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电子产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加大灵武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四、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节能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节能技术交流和共享。进一步完善自治区节能法律法规和能源基础管理体系,加强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扶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满足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共性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示范基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企业通过电能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设备改造、整体优化等技术措施,改善自身用电情况,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选择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国家级和区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通过示范,凝练和推广一批适合区情的园区循环化改造模式。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强化规划对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完善自治区节能与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和功能,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做出分析,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协调、部署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建设的规划、年度计划、具体政策、重大举措和重要事项,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建立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充分考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对全区能耗的影响。

       二、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结构升级
       强化技术创新对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制定创新科技领域支持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计划,将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列入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范围,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探索通过政府买断的方式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三、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市场机制
       加强资源消耗强度较高产业的管控和约束,鼓励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产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财税政策引导,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应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支持。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大力支持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对企业用于节能和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专利和设备投资给予税收抵扣和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相配套的法规体系。突出抓好煤炭、电力、电解铝、铁合金、电石、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能耗定额标准化工作,建立起以新节能法为主体,各项标准为支撑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面能耗监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与计划的落实。

       五、开展宣传教育,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消费观念,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公众开展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在干部教育中,设置与节能和循环经济相关的课程,加强干部理论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开展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推动能力。

上一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
下一篇:宁夏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